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
——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发挥生态资源良好、气候宜人的优势,把生态保护建设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突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把建设成甘陕川毗邻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实现较大增长。
——连接西南、西北重要通道。按照内联外拓的目标,进一步加快全市公路、铁路、民航和公共交通建设,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建成较高水平的综合运输体系和立体交通网络,使成为连接西北、西南的重要通道。
(四)空间布局
依托交通干线、资源分布和现有产业基础,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构筑“两心、两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加快发展以区为中心,包括文县、和宕昌县的南部经济区,依托兰海高速公路和兰渝铁路,规划建设、哈达铺等工业园区,加强与经济区内陕南城市的协作,重点布局发展水电能源、农特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生物制药等区域特色产业。优化提升以成县为中心,包括、、和的北部经济区,依托十堰—天水高速公路、成武高速公路及天平铁路南延伸线,进一步增强西成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产业聚集能力,积极承接经济区产业转移项目及深圳等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项目,重点布局发展有色冶金、建材产业、装备制造及其它新兴产业。
(五)发展目标
通过《规划》和《意见》实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力争前五年夯实基础、后五年跨越发展,经过10年的发展,与省和我省东部3市形成产业对接、文化融合、优势互补、合作共建、联动发展的经济一体化格局,成为陇东南地区和甘陕川毗邻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指标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到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达到300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4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60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达到95亿元。到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达到603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达到8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14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达到217亿元。
——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高起点推进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相继建成一批国家和省上重大工程项目,到年,铁路、支线机场、高速公路及连接线建设更加完善,形成覆盖全市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完善水利设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快电网、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力得到根本改善。
——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增强铅锌、黄金、硅铁、建材、绿色食品、医药化工、加工制造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加快实施产业园区建设,突出铅锌、黄金、硅铁等重点产业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到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达到63亿元。到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达到157亿元。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到年,市区建城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各县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到年,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
——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到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8:30:52。
——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到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