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全县民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导和鼎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盘绕处理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的工作职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自然灾祸应急救助体系、拥军优抚安顿工作体系、基层民主政治建立体系、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管理效劳体系,全面推进民政事业的变革与创新,推进民政事业快速开展。
一、“十一五”方案施行状况
(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稳步推进
树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注重的一项工作,我县从2006年起,自创全省试点经历全面启动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工作,充沛整合了救助资源,经过努力已树立了城乡低保、灾祸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漂泊乞讨人员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援助等救助制度,根本构成了社会救助体系的框架。一是城市低保创新机制,完成了应保尽保、动态管理。2006年在全县实行城乡低保三榜公示制度,有效处理了城乡低保中错保、漏保、关系保问题。城镇低保人均月补差程度到达了150元。目前,全县享用城镇低保对象1561户,2585人。二是全面树立了乡村村级社会救助评审制度,把乡村低保、五保供养、安居房建立、救灾款物的发放、慈悲款物的发放、大病医疗救助等民政各项社会救助项目全部实行村民代表评审制度,确保公开公平公正。与此同时,认真抓好了乡村救助制度向乡村低保制度的顺利转轨,完成了乡村低保的扩面提标。以目前止,已按全县乡村贫穷人口3.5%的比例,落实乡村低保对象3717户,7223人,人均月补差程度到达53元。三是强化了救灾救济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有效保证了乡村贫穷人口及灾民的消费生活稳定。完善了以救灾救济工作分级担任、救灾经费分级担负制度为根底、社会捐赠为补充、应急措施相配套的自然灾祸应急救援体系,完成了灾祸救援高效,疾速的目的,出台了《县自然灾祸应急预案》。5年来,共下拨救灾专项资金1757万元,完成各类安居房建立902户,救助灾民10.2万人次,妥善布置了灾民的消费生活,保证了灾民生活及灾区社会政治稳定。此外,扶持老区项目26 个,下拨老区项目资金60万元。四是五保供养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目前,全县有五保户607人(其中分散供养343人)。五保供养方式改原有乡(镇)、村(居)、组三级供养为民政直接拨付供养金,专户管理,五保年供养规范到达了1500元/人,根本完成了应保尽保。与此同时,以政府实事为契机,5年来共投资770多万元改(扩)、新建乡镇敬老院 8所。目前,全县有敬老院14所,集中入住五保老人264人,集中供养率逐年进步。五是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标准到位。五年来,施行医疗救助2490人,发放医疗救助金额287.07万元。出台了《县城乡医疗救助施行计划》,降低了救助门槛,进步了救助资金比例。六是慈悲事业得到开展,成立了县慈悲会,展开了“慈悲天天一元捐”活动,承受社会各界捐款300多万元。与此同时,积极展开了援助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20万元。
(二)双拥优抚安顿工作全面落实
普遍深化展开了拥军优属活动,树立了优抚经费自然增长机制,全面兑现了义务兵家眷优待金并逐年进步了优待规范。以深化展开关爱优抚对象活动为契机,正常展开了对重点优抚对象的走访慰劳,扶持重点优抚对象奔小康,协助优抚对象解困,宣传优抚对象典型事例,并着重处理优抚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