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单位制订实施方案,做好"治未病"试点工作准备。
2、试点实施阶段( 年 月至 年 月):试点单位在条件成熟,基础较好的中医特色专科开展"治未病"工作实践,引进服务设备、培训服务人才,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非试点单位中医院学习试点单位工作经验,完善开展"治未病"工作准备。市县卫生局"治未病"领导小组开展活动,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它医疗机构筛选"治未病"服务点设立单位。
3、工作推进阶段( 年 月- 年 月):试点单位完善设立组织机构相对独立、业务工作与医疗部门有机相连的"治未病中心",逐步在单位各科室普及展开"治未病"工作,争取1-2所中医院纳入国家级建设计划;非试点单位"治未病"社区服务点逐步推进"治未病"工作,争取新增1-2家"治未病"单位列入省级建设计划。
4、总结推广阶段( 年 月- 年 月),根据上级中医"治未病"工作机制和相关政策,严格国家局、省局要求,科学评价、全面总结"治未病"工作情况,立足国家、省试点单位"治未病"实施情况,根据情况以县(市)为单位开展区域性推广工作,将"治未病"与临床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中医文化、健康保障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建设好特色明晰、效果显著、管理规范"治未病"中心和站。
五、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 市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依托市内外资源,成立由名老中医和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咨询组,指导全市试点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治未病"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治未病"的组织机构和学术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经常研究解决问题,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保证经费投入,落实保障发展措施。
2.加强人才培养。试点单位要充分利用具有的各种人才优势,在现有名、老中医技术配备的基础上,选拔培养更多的具有中医理论造诣和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师,推进"治未病"工作,并根据"治未病"学科的特点,边实践、边探索,并不断总结、提供经验。在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加强"治未病"培训基地建设,按照国家和省"治未病"人才的规范化培训要求,培养一批中医基本功扎实、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师队伍,培养一批具有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3.加强科学研究。试点单位要总结"治未病"的论述和名老中医"治未病"的学术经验,集成创新,丰富"治未病"技术方法和服务内容。围绕开展"治未病"服务需求和技术体系的要求,着力加强重点病种预防保健效果、服务流程和指标体系的规范研究探索,逐步建立"治未病"服务的质量控制体系,促进服务的优化和持续改进。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科研单位、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促进中医"治未病"工作产、学、研的结合和协作。
4.加强宣传推广。"治未病"是中医保健的特色和优势,开展"治未病"工作,既是继承中医药学术的重要体现,也是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的重要途径,更是弘扬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试点单位要通过专家队伍在医院或主动进入社区、企业、学校等,通过报刊、广播、网络、影视等大众媒体,通过"治未病"服务信息和服务效果的宣传,通过"治未病"健康大讲堂、健康讲座等形式,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宣传,让社会了解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普及"治未病"知识,进一步让中医特色"治未病"健康文化转化为促进健康的自主行为。同时,要大力组织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将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作为"治未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社会的认知和认可度,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