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进度
1.阳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情况调研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
2.阳光体育区域课程师资培训及推广情况汇总阶段:2010年5月—2010年7月;
3.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专题学习交流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0月;
4.学生阳光体育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阶段性成果展示阶段:2010年11月—12月。
二、工程目标
全市95%以上的中小学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名学生至少掌握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各项体质健康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三、任务与措施
(一)硬件建设
完成市区所有学校塑胶运动场改造任务,并配备基本的体育运动设施器材,80%的学校场地器材条件达到《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要求,督促指导五县市教育局执行《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指标要求,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
1.以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推动阳光体育硬件建设。2010年,按照学校场地器材条件达到《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要求,全市建成合格学校138所,完成城区运动场馆建设改造规划投资1000万元。
2.依托教育督政的有效途径,整合阳光体育社会资源。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健全管理体系,以城区10所国家级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示范学校为先导,力争城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率达到50%。
(二)课程建设
1.开发建设阳光体育课程,全面推行手语操、广泛开展校园跑操、跳绳、踢毽等大众化课程。
2.各级各类学校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立足本校实际,至少开发1—3项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形成阳光体育运动校本课程品牌,确保阳光体育进课程计划、进课表,确保“每天锻炼1小时”落到实处。
(三)队伍建设
1.将阳光体育项目纳入年度教师培训计划,督促指导各县市区教育局落实手语操等地方课程的二级培训任务,各校落实校本全员培训。
2.市县两级教育局要建立阳光体育专家队伍,由行政管理干部、教研员、课程专家、教师骨干代表等各方组成,参与调研、检查和指导。
3.建立阳光体育校外指导教师人才库。一方面加强与市体育部门合作,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服务;另一方面各校与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合作,发掘和聘请阳光体育活动校外指导教师。
4.鼓励学校推行学生自主组织、自主管理的阳光体育运动俱乐部或社团模式,培养大批学生骨干成为阳光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力军。
(四)教研教改
1.由市教科院牵头阳光体育教研教改工作,各校形成“主管校长——教研室——教研组”的阳光体育校本教研教改队伍。
2.在*教育政务网和*健康教育网站开设阳光体育专栏,使之成为各校交流经验的沙龙,教师发表习作的平台,有效推动教研教改工作深入开展。
四、管理与评价
(一)完善管理办法,落实督查任务
1.组织随机检查。一方面掌握各地各校阳光体育工作的客观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要求整改到位;另一方面发现经验和成果,督促指导活动开展,及时总结交流与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