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变化的新高考
20*年,*省进入新高考试验区。作为教育大省,*的高考一直在变化中摸索前行,甚至有媒体归纳出*的高考“十年换了5个方案”。如此高频率的变换,在该省设计新高考方案时也未能幸免。
与首轮试验省市的高考方案相比,*方案的复杂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该方案强化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在高考中的比重,20*年*高考统考科目只有3门,即语文、数学、外语,总分480分。同时,学生在高二时进行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科目四门。选修测试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一门。学业水平测试分abcd4个等级,4门必修科目必须达到c级以上才能参加高考,两门选修科目必须达到b级以上才能报考本科,要录取到重点本科,等级要求则更高。
“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高考录取挂钩,是*方案的一大特点。”*说,大部分省市将会考成绩作为高考录取的参考,而*的做法是直接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报考本科、专科的资格挂钩。“把原来的选拔规则由一条线变成了两条线,选拔方式更模糊,引起的问题也会更多。”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年的*高考报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理倒挂的局面,许多优秀考生因为选修科目得c而无缘本科。南京市文科状元因为选测之一政治未达到a+,与自己最喜爱的北大失之交臂,因为北大招生限定条件是先要求两个选修科目a+,再划定投档线。当年*高考结束后,爆发了几次考生和家长上访的群体事件,在考生、家长、学校的一片抱怨声中,今年1月,*省公布2009年高考方案将有微调,这已是该省新高考方案的第三次调整。
对于*频繁调整高考方案,*认为,高考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它不仅是一个考试问题、教育问题,而且与公平、稳定等有很大关系。如果改动太多、太快,会给中学教学带来不小的影响,吃亏的主要是家长和学生。高考研究者和决策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因难度大而裹足不前,也不能迫于舆论压力盲目地为改革而改革。
浙江试水个性化高考
今年出台的浙江省新高考,在公布方案时就被媒体高调地冠以“个性化高考”。延续了前两轮试验区依据高中新课程理念设计新高考方案的思路,浙江的新高考在考生个性化和自主选择性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给予不同类型的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考试科目由过去的统一科目变成三种不同类型:一类科目在保持原有“3+x”科目组合的基础上,增加自选模块考核内容,重点测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类科目维持原有“3+x”科目组合,重点测试获得通用型知识的能力;三类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三科考试基础上,增加技术科目测试,侧重测试实用技能。
三类考试形式,决定了考生的三种不同的求学方向。第一类为现行第一批录取学校的本科专业;第二类为其他本科学校(包括现行的二本、三本学校)的本科专业;第三类为高职(专科)院校专业。考生报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报考的类别,也可以跨类兼报,比如兼报一、二两类或二、三两类,同时也可三类均兼报。
此外,浙江省新高考方案还在“多次考试”上做出尝试,首次设立高考英语听力和技术考试,放在平时进行,学生自主决定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限定2次以内),并从中选择一次考试成绩计入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