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活动方案 >> 高考改革方案 >> 正文
教育局加强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频繁变化的新高考

20*年,*省进入新高考试验区。作为教育大省,*的高考一直在变化中摸索前行,甚至有媒体归纳出*的高考“十年换了5个方案”。如此高频率的变换,在该省设计新高考方案时也未能幸免。

与首轮试验省市的高考方案相比,*方案的复杂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该方案强化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在高考中的比重,20*年*高考统考科目只有3门,即语文、数学、外语,总分480分。同时,学生在高二时进行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科目四门。选修测试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一门。学业水平测试分abcd4个等级,4门必修科目必须达到c级以上才能参加高考,两门选修科目必须达到b级以上才能报考本科,要录取到重点本科,等级要求则更高。

“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高考录取挂钩,是*方案的一大特点。”*说,大部分省市将会考成绩作为高考录取的参考,而*的做法是直接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报考本科、专科的资格挂钩。“把原来的选拔规则由一条线变成了两条线,选拔方式更模糊,引起的问题也会更多。”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年的*高考报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理倒挂的局面,许多优秀考生因为选修科目得c而无缘本科。南京市文科状元因为选测之一政治未达到a+,与自己最喜爱的北大失之交臂,因为北大招生限定条件是先要求两个选修科目a+,再划定投档线。当年*高考结束后,爆发了几次考生和家长上访的群体事件,在考生、家长、学校的一片抱怨声中,今年1月,*省公布2009年高考方案将有微调,这已是该省新高考方案的第三次调整。

对于*频繁调整高考方案,*认为,高考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它不仅是一个考试问题、教育问题,而且与公平、稳定等有很大关系。如果改动太多、太快,会给中学教学带来不小的影响,吃亏的主要是家长和学生。高考研究者和决策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因难度大而裹足不前,也不能迫于舆论压力盲目地为改革而改革。

浙江试水个性化高考

   今年出台的浙江省新高考,在公布方案时就被媒体高调地冠以“个性化高考”。延续了前两轮试验区依据高中新课程理念设计新高考方案的思路,浙江的新高考在考生个性化和自主选择性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给予不同类型的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考试科目由过去的统一科目变成三种不同类型:一类科目在保持原有“3+x”科目组合的基础上,增加自选模块考核内容,重点测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类科目维持原有“3+x”科目组合,重点测试获得通用型知识的能力;三类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三科考试基础上,增加技术科目测试,侧重测试实用技能。

    三类考试形式,决定了考生的三种不同的求学方向。第一类为现行第一批录取学校的本科专业;第二类为其他本科学校(包括现行的二本、三本学校)的本科专业;第三类为高职(专科)院校专业。考生报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报考的类别,也可以跨类兼报,比如兼报一、二两类或二、三两类,同时也可三类均兼报。

   此外,浙江省新高考方案还在“多次考试”上做出尝试,首次设立高考英语听力和技术考试,放在平时进行,学生自主决定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限定2次以内),并从中选择一次考试成绩计入总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学校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
       新课程高考改革深化方案
       地区高校高考改革方案
       新课程实验改革高考方案
       200开展高考改革方案
       200地区高考改革方案
       地方高校高考改革方案
       普高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普高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高校实施新课改高考方案
     
    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6周年大…
    政府财政发展要点
    区长正市级安全生产总结表彰大会…
    文化调研报告
    乡镇换届五年政府报告
    社团文化节文艺晚会串词
    地税公务员回顾
    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教育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半年农业总结及下半年打算
    学前一年义务教育工作方案
    校园中医常识教育活动方案
    群众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工作报告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工作方案
    农村党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意见
    教育卫生调研报告
    高考改革方案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