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活动方案 >> 科学发展方案 >> 正文
教育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方案

解决的,积极向局党委提出对策建议,努力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
    5.坚持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贯穿始终。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党员干部处于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线,直接面对基层和群众,要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查找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是否扎实,有无脱离群众、对待群众态度粗暴、做群众工作方法简单、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切实加强党性修养,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践行能力。
    6.坚持把突出实践特色贯穿始终。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与推进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努力解决涉及基层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作为学习实践活动最大的实践、最重要的实际、最需要取得的实效。
    7.坚持把打造群众满意工程贯穿始终。既要立足当前,扎实推进“学有所教”行动计划,对征集到的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坚持早排查、早解决、早见效,立竿见影地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切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又要着眼长远,立足于惠民利民,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扎实打好xx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将xx区教育系统学习实践活动打造成群众满意工程。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各参学单位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和指导,高度重视,落实责任,精心组织,确保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1.落实领导责任。党组织全面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各参学单位要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同级党组织领导和上级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组织党员积极参加活动,确保广大党员在每个阶段都能广泛参与。 本文由 www.gwku.net 编辑精心收集整理
    2.加强分类指导。要根据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的特点,根据不同类型单位,党员领导干部、普通党员等不同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活动具体要求,因地制宜地对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步骤、具体时间作出适宜安排。要坚持突出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同时抓好广大党员的学习实践活动。要注意吸收本单位党外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参与,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3.积极探索创新。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科学合理的方法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杜绝形式主义。在严格执行中央、省委、市委的部署和区委要求的同时,根据教育行业特点和实际,围绕局党委学习实践活动总载体,提出各自有针对性的活动载体。
    4.注重舆论引导。紧紧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主线,深入开展“解放思想、认清形势、谋划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大家谈”,“统筹兼顾、均衡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和谐、扎实推动教育全面发展――大家想”,“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抓好落实、确保重点工作、促进教育发展――大家做”等活动,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宣传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先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收费站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方…
       市环保局开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科…
       树立科学发展观方案
       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局改革…
       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阶段…
       工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方…
       促进民营经济科学发展思考
       弘扬焦裕禄精神推动我院科学发展
       推动科学发展五种能力一个都不能…
     
    政绩考核如何改
    法院半年审判治理小结
    县长公司基层建设会议讲话
    教师节新教师代表发言
    街道党工委书记述职述廉报告
    民族片区农村市场现状及建设意见
    冬季爱国卫生大清整会议讲话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体会
    大学生对市网吧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县领导庆祝三八妇女节大会讲话
    学前一年义务教育工作方案
    医疗系统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意
    校园中医常识教育活动方案
    群众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工作报告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工作方案
    党政系统部门工作考核管理办
    科学发展方案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