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又好又快、环境宜居宜业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海州是连云港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生态良好的地区之一,历史上也曾有过粗放式发展给环境资源损坏的教训,经过新世纪以来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逐步走上了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环境宜居的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规划,描绘宜居宜业的发展蓝图。建设宜居宜业海州,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引领。合理定位海州发展。首先,立足市区西、南出入口的重要门户,利用良好的工业基础优势,坚持把发展新型都市工业放在首位,提出打造市区西部“都市工业高地”目标。其次,依托良好的城市商业基础和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坚持把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作为繁荣城区经济的主要抓手,提出打造“现代商贸新城”目标。第三,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量的名胜景区和生态资源,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海州的特色性支柱产业来培育,提出打造“文化旅游名区”目标。科学布局城市生产力。主动对接全市“t”型生产力布局和“一心三极”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勾勒出“一城、两区、三组团”的生产力空间架构,着力将孔望山新城打造成为城市新的核心区,推动全区重大工业项目向海州开发区、洪门工业园区两大园区集聚,发展以瀛州南路、幸福中路、海连西路三条轴线为重点的现代商贸流通业,促进城市建设和产业经济互为补充、协调发展。规划覆盖全区城乡。完善海州古城区、西盐河东片区、孔望山新城、孔望山景区、锦屏片区等控制性详规,修编海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整合各类资源、借助外部力量、强化市场运作提供了操作性思路,为引建项目、摆布产业、推动宜居宜业的新海州建设提供了方向性保证。
改善环境,建设古风今韵的现代城区。城市的宜居性首先体现在环境面貌上。主攻新城开发,提升城市品味。跳出古城,建设总规划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孔望山新城,先期推动新城主干道路框架基本成型,完成孔望山新城内景区、公园、行政中心、商务区、居民区等功能布局,有序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和安置房建设,先后进驻区检察院、法院和新的区行政服务中心,引进10多个房地产项目拉开建设序幕,形成180万平方米的房产开发规模,新城全面建成后,将集聚形成一个总居住人口超5万的现代新城区。重抓旧城改造,改善居住条件。编制6.7平方公里的《海州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成功招引一批投资主体对古城进行市场化改造,快速推进鼓楼嘉园、人和居、馨海名郡等多个项目建设,初期改造面积达到73万平方米,总投资达到25亿元,将改善古城1/4以上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完善配套设施,方便群众生活。多元筹集建设资金3亿元,完成新建东路、海宁西路等15条城区道路的新建改建任务,基本实现新海城区主干路网的全面对接。配套完善新建西路、新海路污水管网设施,改变了海州城区没有污水管网的历史。加强便民设施建设,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对全区80余条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改造面积近20万平方米;完成43条便民道路路灯安装,有效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打造生态环境,提高宜居指数。坚持把打造宜人的生态环境作为宜居城市最直观的特征,近三年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重点实施道路绿化、河道绿化、游园绿化、园区绿化等项目约500个,成功打造了玉带河绿色廊道、孔望山生态景区、城市休闲游园等一批绿化精品工程,新增城区绿化面积200多公顷,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3%,绿地率达到35.1%,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3平方米,全面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初步构建“山水环绕、绿意盎然”的城市景观。
发展经济,探索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是评价一个城市宜居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