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写入了党章。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是包括组织工作在内的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近年来,组织部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组织工作制度,进一步激发了各级干部、各类人才和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
一是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还不够科学。长期以来,在干部考评工作中,片面地把gdp增长等经济指标作为最重要的绩效导向,考核的“一手硬、一手软”,造成一些干部工作上的畸重畸轻,导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干部考核通常采用的是民意测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个别谈话等方法,对干部岗位特殊性考虑不多,不能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方式进行全面考核,特别是在民意测验和民主推荐中人为因素较为突出,结果难以准确反映干部德才表现。
二是人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党管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有序竞争的人才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尚不健全,人才开发的水平和效益不高。
三是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科学发展还不够得力。突出表现为:一是一些村级班子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村干部待遇偏低,吸引力不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党员骨干人才匮乏,选任村干部时常常是“筷子里拔旗杆、矮子里选将军”。二是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不强烈。不少党员居民思想中尚未形成社区概念,对社区没有归属感,不大愿意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驻区单位的社区意识也相对淡薄,没有形成“共驻社区、共建家园”的观念和认识。三是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发挥党员的作用不够。企业党员的心态复杂,对如何在非公有制企业体现党员先进性,不少党员感到迷茫;有的党员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开展活动感到理不直、气不壮;有的认为是在为“资本家”打工,不想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
十七大报告关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深刻阐述,给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要求,丰富了组织工作的内容,同时也为加强组织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准绳评价使用干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组织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了解人的特点、关注人的需要、开发人的潜能;就是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干部,尊重其个性,宽容其缺点和失败;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准绳考察评价干部,树立凭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正确导向,对一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同志,考核成绩未必突出,我们要加以关注,在使用上适当倾斜;对那些不图虚名、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要给予表彰;对能攻坚破难的干部,虽然有一些缺点,但只要不是原则上的问题,也要敢于使用。
一是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客观地考察评价干部。具体要强化“三个规范”。在考核内容设计上要规范。考核指标应全面反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内容,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比如,经济发展方面,要着重确定一些主要的硬指标,侧重点应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