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和谐发展上来,。为何如此强调
一是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其脆弱性明显超出了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者荒漠地区。每年沙化面积为2460平方公里。相当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我国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荒漠化的威胁。这些触目精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我国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
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较低。
人均耕地面积,淡水资源和森林资源面积是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圈地建房热潮中中仅最近7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2003年人均耕地减少到1.43亩。中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8%(2009年3月21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披露),天然气、铜和铝的人均储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强劲增长,资源约束日渐明显,最突出的石油资源。目前,我国正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今后依赖程度还会继续加大。石油是一种为国际大资本操纵的具有高度投机性、垄断性的特殊商品,其价格若出现剧烈波动,将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资源的紧缺无异于力剑悬顶,表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相对脆弱。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临国际经济竞争,政治矛盾的压力,节能是唯一的战略选择。节能应成为一种生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响亮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国计当为民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贯主张。从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政府就高高举起了‘以人为本’的大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展示了亲民为民的执政思想和 理念。总理当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吟诵过他喜欢的两句古诗‘心中为念农桑苦,
耳里如闻饥冻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借以抒发为民的情怀。‘十一五’规划比以往更加关注民生。‘十一五’规划中8个指标,其中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就占了5个,经济指标占了3个。这个信号说明‘十一五’将告别过去以gdp挂帅,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纵观近年来经济的发展,相当比例的社会民众并没有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十一五’规划的出台,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未来五年我国在追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政策取向将关注增长的均衡、机会的均等和社会的公平’,避免陷入‘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社会失衡‘陷阱’。‘十一五’规划把‘扩大就业(这一民生之本)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将从宏观政策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今后政府新增财力重点投向农村、农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