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日本、韩国都是这样,而我们还在大量的向农民索取。我国的城乡差距这些年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是通过农民工欠薪之痛、通过征地这两个渠道,使得城乡之间的剪刀差越来越大。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形成了我国“城乡分制,一国两策”的二元社会结构。在经济上,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在税赋、就业等方面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不同。而这种不同,在政治上表现的尤为明显。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城市人口是24万人选举产生一个代表,而农村人口确实96万人产生一个代表。在社会上,农村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方面与城市人口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也是不一样的。有人统计过,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国民待遇方面有十四个不一样。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逐步改善,但农业和农村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城乡差距依然悬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1997年为2.41:
本文由: 免费提供 1,2002年为3.11:1,2003年为3.23:1,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最高点。如果把农村居民收入被高估的水分计 掉,把城镇居民享有的各种隐性福利和优惠折算成收入,那么城乡居民事实上的收入差距比上述数字还要大的多。估计在5倍左右。从以上分析可知,不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的束缚问题,我国的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就远不能得到解决。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又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在新形式下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定下了基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军号角。这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迎来农村的大发展。
二、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
在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当记者问到那些数据令总理忧心、牵挂和关注时,温总理提到了东西差距问题。他说了一个数字,即中国沿海五个省市gdp的总值占到全国的 50%以上。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地区差距由此可以略见一斑。2002年上海人均gdp是最贫困的贵州的12.9倍。由于我国东西两地在自然地理条件、物质技术条件和经济增长惯性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尽快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目前,我国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即西部提速,东北攻坚,东部保持,东西互动,拉动中部,而统筹区域发展,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社会全面、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三、统筹经济社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
我们历来是主张两条腿走路的,现在是一条腿长(经济),一条腿短(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协调。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了,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没有相应的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仅以教育和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