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将复杂的营销职能拆分细化的需要,百货店一般都有独立的策划部门。大多数叫“策划部”,也有些企业叫“营销部”或“市场部”,除了一些边际职能有所扩大或缩小,主要职能仍然在于:在百货店品牌和商品营销业务流程中,担当规划、统筹和参与实施的工作角色。
就百货店营销体系的运行而言,策划部的角色相当重要:作好规划是实现百货店品牌增值和提高销售业绩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的策划部门都比较难于达到这样的角色要求,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因素:有些企业中的策划职能,善于运作百货店品牌和搞品牌推广,这类角色的“扮演者”大约多由广告公司直接过度而来,对如何将商业品牌推广与商品促销有效结合起来,没有很好的办法;有些企业里,提到“营销”二字,很自然地和商品促销划了等号,既然是商品促销,那就主要是采购和营运部门的事情了,策划部要想参与,则无疑是“掣肘”的行为,策划部门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策划的职能早已开宗明义,至于各个职能里,谁重要,谁次要,就整体营销作业而言,这些狭隘的利益问题,一定不能把它放在首位,因为,假如总是这样地争拗下去,企业内耗必然无始无终,经营业绩则永远也别想搞上去。
所谓规划,就是在决定了方向和目标后,确定采用怎样的方法达到目标。在这点上,策划工作者应该拿出专业、科学和客观的方案,否则整个营销活动将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所谓统筹,就是充分沟通,确保百货店这个复杂多职能的“有机体”协调运行,完成营销规划要求的动作步骤,并保证达到策划的要求,假如统筹能力弱化,则各职能必将各自为战,顾头不顾尾,最终一事无成。
策划百货店品牌和商品营销活动,应注重避免以下三个误区:
第一、策划活动没有确定的目标和相对精确的效果预估标准。
在一个责任机制匮乏,绩效治理失衡的组织中,产生这种情形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确立目标,根据情况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这是多大的自由度?但假如你期望在这样的自由度里能够作出令人满足的营销表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费用超支,“猫腻”多多,倒是完全有可能,至于结果,那自然是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没有效果预估标准,结果是活动搞成什么样都是好的,不好也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大家“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做事情假如不去关注目标和绩效,只是为了做事而做事,是对企业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策划营销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如:某百货店的“夏日浓情,狂送大礼”活动规定,必须完成多少场次演艺明星的演出活动,卖场折扣参与比率必须达到百分之多少,媒体推广的频率为多少等等,都可以成为策划活动的目标,有了目标,相关的活动展开才能有章可循,完成结果的情况也才能有所比较;同样,营销活动在策划阶段就必须选择几个最好是可以量化的效果衡量指标,最直观和明显的,如:销售额增长比率,楼层客流增长量,以及随即抽样的活动效果满足和知会比率等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衡量与判定,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便可以显现出来;通过策划与实施结果的比较,找出问题改善点,可以在今后的策划中吸取教训,而对活动的综合评价也可以作为有效实施奖惩的依据。
第二、策划营销活动不能将品牌推广和商品促销有机结合起来
店内比较突出的策划方案矛盾是,要么过于关注品牌推广活动及实施效果,要么仅仅只做商品促销。本来,百货店品牌和商品品牌只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以相辅相成的形式进行推广和宣传,才能达到最佳的营销效果,舍弃或忽略任何一面,都会使策划活动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无形中浪费了一部分资源。一些百货店经常只做形式上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