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活动方案 >> 宣传策划方案 >> 正文
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规划方案

;继续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加快特级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完善“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并完善“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促进教师队伍在高层次上均衡发展,建设一支适应新城区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实全区师资力量。招聘和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等进入我区教师队伍。区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拿出10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加快高中骨干教师和初级中学名师的引进步伐,推进全区中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六)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激活教育发展动力
    1、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合理、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完善学校法人制度,明确校长任期责任制,加强学校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逐步完善“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办学机制;深入开展校务公开,逐步建立校务咨询委员会制度,健全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和民主监督机制,积极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和科学决策。
    2、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评聘办法,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不断深化以聘用制为核心的用人管理制度,以人事代理工作为突破口,逐步推进教育系统用人机制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积极推进教师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贯彻“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制定与聘用(聘任)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方法,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在全区教育系统实行财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3、深化教育评估体系改革。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办学评价标准,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建立一套多元化、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体系和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加强督导机构与队伍建设,完善督导和监测手段;坚持督学与督政相结合,实施对不同类型教育的分类督导评估,并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政绩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4、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引进名校合作办学,实现投资主体、教育类型和办学模式多元化,大力发展优质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根据“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加强全区各层次民办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审批及管理,进一步加大对民办教育尤其是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力度。
    (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特殊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提升就业质量为导向,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创建国家级示范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中心校,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职教、普教、成教一体的办学格局;不断探索新的成人教育办学模式,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为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提供支持服务体系;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社区培训学院,完善以学院为龙头、街道学校为支撑、各社区学习点为基础、覆盖全区的社区教育网络;积极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认真做好社区教育省级课题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级课题;积极扶持特殊教育,切实依法保障残疾学龄人口的受教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党校结对帮扶活动策划方案
       保护环境时装秀策划方案
       某医院十二五纲要
       公司周年庆典策划方案
       中学星光工程评选方案
       公司开业庆典策划方案
       学校开展创先争优企划方案
       迎中秋庆国庆促销宣传方案
       200评选文明诚信经营户实施方案
       浅谈品牌形象宣传策划明细
     
    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年建设论文
    畜牧信息化调查
    市领导检察院报告
    物业护卫年终总结
    乡镇和改进反邪教宣传教育安排意…
    卫生局卫生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意见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委员会党建…
    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乡镇
    在县领导国资监管会议讲话
    党性分析材料工商联
    学前一年义务教育工作方案
    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建设意见
    校园中医常识教育活动方案
    群众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工作报告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工作方案
    农村党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意见
    宣传策划方案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