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活动方案 >> 监控方案 >> 正文
供电局安防监控设计方案

美的结合,极大的提高了保安管理的效率。
  系统传输部分
  电厂环境一般表现为距离远、有一定的强电干扰,并具有一定量的可燃粉尘和发电机组的高温。所以系统的传输部分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电厂布线基本上考虑沿围墙穿管埋地或在规划时采用穿管预埋等方法,如果远点到监控中心的布线距离在1000~1500m以内,我们可以考虑音、视频信号线采用syv75—9或更粗的传输线。如果传输距离在1500米以上3000米以下我们可采用加放大器的方法来实现远距离的传输,如果在3000米以上我们可考虑采用无线传输或是采用光端机传输。采用什么方式传输我们可根据具体的环境和要求来定。
  系统中心部分
  系统中心部分设置在电厂监控中心内,所有的控制、录像、存储、显示设备均设置在监控机房内。机房有一个桌面操作台作为管理人员操作坐席和安放设备。监控机房主要负责对系统设备及视频、报警等信号的监控和管理。同时配备了视频远程传输服务器,进行远距离的视频和控制传输。
  •控制单元
  系统主控是由一台矩阵切换控制主机、一台主控全功能控制键盘、一台报警接口单元和一套多媒体管理软件(含软件、通讯接口卡)组成。系统主控能满足现有摄像机视频输入和报警输入,以及路监视器的音视频输出。同时,还具备红外告警,联动区域摄像设备。在值班室放置一台副控键盘和一台监视器用以平时的出入口管理和监视。同时在监控中心放置一台远程视频服务控制器,进行远程传输,本视频服务器可在局域网上传输视频信号和控制信号,只要在远端的pc机上安装工作站管理软件即可进行远程监控,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管理权限。
  •录像与存储
  主控室配置红苹果系列嵌入式数字硬盘录像机,主要录制存储监控图像。在每台硬盘录像机可安装8个120g容量的硬盘,可使录像资料保存一个月以上,同时硬盘可扩展到16个。
  •显示设备
  系统在监控中心设置了6~8台监视器,图像的显示可自由切换,这样通过矩阵的顺序切换、巡回切换、群组切换、自动切换的功能,对前端视频信号进行任意的监视。
 设备选型说明
  电厂图像监控和防盗报警系统从功能上将分为两大类:一是周界防盗报警系统;二是道口、煤区等地的图像监控。设备的选型我们就从这两大功能入手描述。
 为保障发电企业电网安全运行,及时掌握各个系统运行状况和指挥处理运行障碍并解决高压变电站、发电机组、低压变电站、燃煤系统、传输系统、冷却系统等的实时监视和防火防盗问题。需要一套稳定可靠的监控信息管理系统来辅助管理电厂的正常运行。 
  •通过图像监控结合远程和本地人员操作经验的优势,避免误操作;
  
  •对主控室设备仪表盘进行监视;
  
  •操作刀闸位置的视频监控;
  
  •配合其他系统(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等)的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与主站的双向音视频交流。
  
  安全值班人员以及厂领导可以实时地掌握全厂重点部位的工作情况,比如燃料运输线情况、电气主控室、发电机组情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在发电生产现场、燃料仓库等,能通过局域网实现本地的监控。这样在正常生产时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当发生故障时,能根据监控的实时报警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报警信息和现场影像,为处理问题提供依据。
  
  通过视频监控、灯光联动、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小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安防监控设计方案
       安防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方案
       交通监控系统运行改造方案
       污水处理厂安防监控系统方案
       城市安防监控系统方案
       自动化监控系统改造方案
       变频器远程监控改造方案
       网络监控方案
       连锁店远程网络监控方案
     
    先进税务所申报材料
    县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县教育局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总结
    党员责任追究制度
    教体局代表会议工作报告
    200街道暑期实践活动总结
    市煤炭循环经济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领导在邮电系统工作会上的发言
    区检察院申报合格职工之家材料
    国旗下讲话人生理想的树立
    民政局安排救助计划
    供电单位工作总结
    搞好优质服务打造供电品牌
    为大工业营造良好供电环境
    广电局发展解放思想交流材料
    安监局安全经营交流材料
    食监局安全监管交流材料
    工商局安全监管交流材料
    安监局安全生产交流材料
    质监局安全服务整治方案
    监控方案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