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活动方案 >> 监控方案 >> 正文
厂区监控系统方案

考虑产品厂家的技术先进性,产品是否为主流产品,原厂商的产品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原厂商的技术支持力量和产品制造单位的发展前景。所有这些是保证用户得到良好技术支持的条件,也是保障用户投资的基本条件。
  低成本低维护量: 指力争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所采用的产品应是简单,易操作,易维护,高可靠度的。
  系统是否具有优良的性能价格比是判断一个系统优劣条件的重要依据。系统的易操作和易维护性是保证非专业人员使用好一个系统的条件。高可靠度是保障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也是易维护性的保障。
  我司将本着上述设计原则,来进行贵单位闭路监控系统的设计。并将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并结合本单位的技术实力与工程经验,进行贵单位监控系统整个工程的安装、测试以及验收,完工时将同时提交与工程相关的每个设备的安装使用手册、及系统的各种图表等各项文档资料,还将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提出技术培训和有偿服务的建议。 
  二、系统设计原则、依据
  3.1 设计原则
  本设计以行业标准作为设计依据,结合该贵公司的具体情况,用最佳设计方案体现最高的性能价格比,是本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也是本方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
  本设计主要贯彻“高质量”及“低价格”两条主线来进行设计的。
  根据工厂的总建筑平面图,并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前端设计采用高清晰度彩色摄像机,视频传输采用抗干扰高屏蔽同轴电缆,控制信号传输采用带屏蔽专用控制电缆,保证视频信号和控制信号的准确传输;中央控制系统采用数字化硬盘录像系统,可以实现循环录像,并方便检索回放。
  a、 先进性:
  在投资费用许可的情况下,系统采用当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一方面能反映系统所具有的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又使系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以便该系统在尽可能的时间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b、 可靠性:
  系统最重要的就是可靠性,系统一旦瘫痪的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系统必须可靠地、能连续地运行,系统设计时在成本接受的条件下,从系统结构、设备选择、产品供应商的技术服务及维修响应能力等各方面均应严格要求,使得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少。即便是出现故障时,影响面也要尽可能小。
  c、 安全性:
  对于一个系统来说,其内外部的安全性也非常重要,应具有密码、多级控制级别、撤设防级别;操作人权限可划分为系统设置、超级用户、值班员等,各种系统控制、报警时间应具有记录及共享功能。

  d、 可扩充性:

  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今后的发展需要,系统应具有预备容量的扩充与升级换代的可能。

  e、 规范性:

  由于本系统是一个严格的综合性系统,在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参考各方面的标准与规范,严格遵从各项技术规定,做好系统的标准化设计与施工。

  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使智能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效能。这也是智能建筑在当今之所以能迅速兴起并发展的关键所在。

  3.2 设计依据

  本方案设计根据甲方常规要求,并遵循以下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设计规范要求。主要包括:

  ① 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② 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③ 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④ gb50057-94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厂区监控系统方案范文
       小区视频监控系统监控方案
       小区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住宅小区监控系统方案
       校园监控系统方案
       校园监控系统方案范例
       小区监控解决方案
       住宅小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住宅小区监控报警系统设计方案
       电视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电厂爱岗敬业演讲稿迎接世纪挑战
    民政干部培训教育实施意见
    引导学生阅读要有自己见解
    电力企业爱心平安和谐活动演讲稿
    农村加强生态建设发展讲话
    党建论文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
    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制建设思考
    党员冬训心得体会
    党员分类管理意见
    谈谈学习多元智能化理论心得感想
    实行预警监控节能工作方案
    实行污染减排预警监控工作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监控
    市城管指挥监控中心总结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辖区监管责
    红外灯技术监控方案
    金融监控系统方案
    视频监控方案
    远程网络视频监控方案
    企业网络视频监控方案
    监控方案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