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3.1.1.4 管理要求:一个完善的安防系统包含了若干个不同功能的子系统,如何将多个独立控制的子系统统一在一个平台上,为日常的管理过程提供一个可操作性更强的方式,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3.1.2 解决方案
从前面的需求分析、系统构建面临的问题分析来看,“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将涉及非常广泛的视频监控技术领域,包括早期的模拟监控到后来的数字监控、网络监控以及现在的智能监控。而作为整个系统的传输、控制以及管理中心的监控平台,必须采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三者融合的新一代视频监控技术。
首先,它必须是一个数字化的监控平台。
模拟监控技术起源于90年代初及以前,图像的传输、显示以及存储均依赖于模拟信号处理技术,它具有传输距离有限、信号易受干扰、应用不灵活、无法集中管理等特点,因此仅适合接入端的信号采集或局部联网应用。尽管视频光端机的出现解决了模拟监控信号的传输距离等问题,但又带来线路成本高、浪费资源等缺点,而且仍然没有解决应用不灵活、无法集中管理的问题。
而数字监控技术通过不断发展的高效视频编解码压缩技术(如h.264),可以在已有的各类数字传输网络上以非常低的带宽占用实现远距离传输,而且可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实现灵活、丰富、广泛的多媒体应用,对图像的观看可以利用计算机、监视器等各种手段。另外,随着数字信号处理和嵌入式设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类数字编解码设备的成本会越来越低廉、功能会越来越丰富。
其次,它必须是一个网络化的监控平台。
早期的数字监控系统具有本地化特征,由视频编码器或dvr(硬盘录像机)构成的整个系统类似于一个个信息孤岛,用户需要在pc机上安装专用的客户端软件或通过ie浏览器分别登录这些孤岛,才能完成图像的观看与控制。一方面,操作不方便、应用很不灵活;另一方面,无法集中管理与控制这些孤岛。而网络监控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现状,它以网络化的信号传输与控制为依托,以数字化的视频压缩、传输、存储和播放为核心,通过设立中心监控平台实现对系统内所有视频编解码器及dvr等设备的集中管理与控制,用户仅需通过ie浏览器登录中心监控平台,即可实现全网中各个监控点的控制和图像的调用与浏览。中心监控平台与视频编解码器及dvr等设备间的通信完全依赖于网络化的协议机制。中心监控平台的实现既可以采用简单的pc或服务器。
最后,它必须是一个智能化的监控平台。
单纯的数字化、网络化视频监控技术仅仅解决了传输与控制的问题,而要实现真正的综合治安防控还必须依赖智能化的监控平台技术。智能化的监控平台以网络化传输、数字化处理为基础,以各类功能与应用的整合与集成为核心,实现单纯的图像监控向报警联动、gis、gps、流媒体、图像识别以及移动侦测等应用领域的广泛拓展与延伸。
3.2 系统应用技术分析
在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的组建过程中,其整个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