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党正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这既是党内长期开展的经常性教育活动,也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更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现实需要。创先争优活动就是要求我们各级基层的党组织和党员在新时期的各个领域中、各个岗位上争先进、创佳绩、谋发展。使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当前,我们正处于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新时代,形势不断发展,任务不断变化,决不能用老眼光看待新情况,用老思想思考新问题,用老办法处理新矛盾,用老经验总结新问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创先争优的持久动力,是时代对我们各级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提出的迫切要求。
一、创先争优动力来源于扎实的理论功底。
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克服心浮气躁、潜下心来钻研理论”。胡锦涛总书记多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加强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世界眼光,正确把握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增强分析复杂形势的战略思维能力”。如果各级基层党员干部不了解、掌握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不熟悉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国家的产业政策等,是无从推动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农村基层的广大党员不了解党的富民惠农政策,不掌握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政策法律知识,也不可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带头表率作用,争先进、创佳绩也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各级基层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首先必须要加强政策理论学习,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功底,熟悉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当前尤其要集中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其次要具备市场经济理论功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再次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功底,依法行政全面落实。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建立一个法治社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管理者、落实者、实践者的基层党员干部,如果不具备较好的法律素质,不善于依法管理行政事务,在复杂的经济事务和社会矛盾面前,就难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更谈不上在工作中创先争优。同时,农村的广大党员还要掌握一定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专业实用技术,以农业科技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带头做新型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二、创先争优动力来源于饱满的精神状态。
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决定着工作落实的质量和创先争优的力度。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与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不可能夜从继日地为党工作、为民办事,一个精神萎靡的人不可能去求创新、谋发展,只有对工作有情趣,把工作当作一种爱好,把奉献当作人生追求目标的人,才能重事业谋发展,才能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情干,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办,把集体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看,才能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心甘情愿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辛勤操劳。因此,解决精神状态不佳的问题,首先要认真检查自己的人生观是否发生扭曲,真正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注重加强党性锻炼,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解决为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