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活动方案 >> 调研方案 >> 正文
民政局强化农村教育调研方案

主要管理职责是:负责本乡镇各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协助区教育局管理本乡镇师资队伍,实施教师晋职、晋级、评优、培训等工作;负责所辖各小学的财务收支管理工作;负责本乡镇教育统计工作;负责管理教育教学资料和有关档案等。
   3、加强对乡镇教育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乡镇教办撤销后,区教育局要定期检查和指导乡镇教育工作,并加强教育督导评估。
  (三)完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职工编制管理。区编办核定各乡镇学校编制,报请编委会审批,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执行。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乡镇教职工编制。各学校不得自行聘用人员。
   2、深化教育干部制度改革。要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按《干部选拔任用条例》选拔任用中心学校领导,同时征求所在地乡镇党委意见。其他各小学领导由乡镇中心学校征求本乡镇党委意见考核考察后,报经区教育局审批。
坚持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建立完善学校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机制,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够担当重任的年轻优秀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
   3、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以实行聘用(聘任)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薪随岗定、优绩优酬、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区教育行政部门在区政府领导下具体承办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职务聘用、培养培训、系统内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实行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
   成立区教育人才交流分中心,设在教育局组宣人事科,业务上接受区人事局的监督、指导。教育人才交流分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区教育系统人才开发、交流、服务工作,建立并管理全区教育系统人才信息库,开展师范院校未就业毕业生档案入库工作,承办教师的辞职、辞退、落聘人员人事代理和档案托管等工作。教育系统人员的录用、调出由区政府宏观调控。
  (四)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1、继续加大对乡镇义务教育的投入。完善乡镇教职工工资由区集中统一管理和发放的办法,确保中央统一规定的基本工资和津补贴及时发放。合理安排中小学正常运转所需经费。清理核实原乡镇教办和中小学欠债情况,原则上原债权债务由所属乡镇承担,债权单位和个人不得因追索债务而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2、改革中小学教育经费管理办法。区财政会计核算中心下设教育会计核算分中心,负责全区教育系统经费的统一管理和财务结算。区财政会计核算中心一位副主任兼任教育会计核算分中心主任,负责监督审核全区教育系统财务收支情况,区教育会计核算分中心副主任主持教育会计核算分中心日常工作。按照“校收、区管、校用”的原则,各项教育经费做到“收支规范、事财统一、监督到位、快捷高效、方便学校”。学校作为法人单位,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依法享有财产管理权和使用权。中心学校设置财务经办员,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设立收支账户,规范财务收支。
   3、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和标准安排使用本校教育经费,定期公布收支情况,严禁挪作他用。中小学校按规定向学生收取的杂费,全部用于公用经费支出。区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全区中小学财务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对挪用教育经费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惠民工程入户调研方案
       电子政务建立管理调研
       传销处置行政调研方案
       行政区规划整治意见
       涉毒违法整治方案
       工厂完善安全管理调研方案
       厂区安全管理治理方案
       有关我国军事行政体系调整分析
       对于体检突发事件整顿方案
       学校保安业务调研方案
     
    乡镇农村党员培训活动总结
    公疗医院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制度
    学校暑假告家长书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
    提高电子档案管理水平建议
    交通局外地职工岗位创优演讲稿范…
    读局外人的领悟
    网络主题班会
    交通局加强道路运输管理讲话
    大学生实习总汇
    民政事业跨越式发展工作意见
    民政局创先争优工作报告
    财政局以评估促效能工作指导
    加强民政工作意见
    民政局年终工作计划
    民政局目标考核自查报告
    财政局家电下乡活动方案
    民政局安排救助计划
    市领导在民政会议上的讲话
    财政局先进性教育交流材料
    调研方案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