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规章制度 >> 管理办法 >> 正文
税务所征收前台职责及考核办法

税资料均在月末5日前传资料管理员归档,缺一项扣2分,并负责补齐,迟移交一天扣1分。

(十八)、征收二岗人员不在时负责金税工程副岗工作,引起纳税人向所领导投诉,每次扣5分。

(十九)、未按规定报送联系科室资料的,迟报一天扣1分。

(二十)、未完成所长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每次扣2—10分,不服从所领导工作安排每次扣10分。

征收二岗考核办法:

(一)、金税工程方面的考核

1、确保电脑版专票存根采集率达100%,每差0.1%扣5分;对纳税人报送的软盘数据和ic卡数据,通过报税子系统核对不一致的,必须按规定补录和采集存根联数据,未按规定补录和采集数据的,每笔扣5分。

2、在接受纳税人报税时,应对纳税人报送的税控ic卡和存根联明细软盘进行核对,同时还应对纳税人报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销项情况表》以及《增值税专用发票票领用存月报表》核对,四者数据完全一致且税收管理员已签署“同意报税”意见的完整、准确存入报税子系统。若纳税人报税资料税收管理员未签署意见,则应立即报告所长,由

所长对管理员进行考核,并责令管理员立即补正。对审核不严,数据不一致存入报税系统的,或因操作失误、漏传数据等,每次扣5分;抄税、报税率必须达到100%,每差0.1%扣5分;

3、金税工程负责人员在申报期最后二天以前,应运用报税系统核查所辖防伪税控企业的未申报企业,并负责将未申报企业名单书面通知税收管理员催报,对未按规定进行核查或虽核查但未将结果通知税收管理员,每户次扣5份。

4、纳税人取得的防伪税控系统开具的专用发票,属于抵扣税范围的当月抵扣的发票必须当月进行认证,认证率必须达到100%,每差0.1%扣5分。对认证后的专用发票抵扣联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1)认证相符的,打印出认证结果通知书,并加盖公章,同时将认证相符的专用发票抵扣联及认证结果通知书返还纳税人,督促纳税人按月将认证相符的专用发票抵扣联及认证结果通知书装订成册备查。未打印通知书或未加盖公章,每户(次)扣2分;未按规定将抵扣联或认证结果返还纳税人的扣1分;未督促纳税人将抵扣联和认证结果通知书装订成册备查的每户(次)扣1分。

(2)对因纳税人保管不善,发生褶皱、揉搓,无法认证的,应当立即退还纳税人,其专用发票抵扣联数据不得存入认证系统,未按规定将无法认证的专用发票抵扣联退还纳税人的,每次扣1分;未按规定将无法认证抵扣联数据存入认证系统的,每次扣1分。

(3)对认证不符或密文有误的专用发票,必须按规定进行处理,未按规定处理,每次扣5分。

8、必须妥善保管纳税人报送的需认证的专用发票抵扣联,确保认证质量,由于保管不善造成抵扣联无法认证,每份扣2分。

9、每月应严格按规定时间及要求上报金税工程各项数据及档案信息,做到数据准确、内容完整。未按规定时间上报,迟报一次扣15分;上报数据不准确、不完整,一次扣15分。

10、每月应于13日前向区局报送认证、报税电子数据的同时,分别上报《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采集情况表》、《增值税专用发票存根联采集情况表统计表》和《防伪税控企业开票和报税汇总审核表》,同时移交“金税工程数据资料移交清单”等资料。未按时报送,或虽按时报送但未同时移交“金税工程数据资料移交清单”,一次扣5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市工商局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实施办…
       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末位调整试行…
       外聘广告业务员管理办法
       市地方税务局临时借用人员管理办…
       二〇〇五计划生育业务考核办法
       党支部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通讯信息办法
       奖金考核办法
       乡镇机关会计集中核算实施办法
       设备采购管理办法
     
    办公室文职见习工作汇报
    加入工会申请书
    护士代表医院职代会发言
    纪念少年先锋队建队55周年讲话
    王总酒店安全专项治理会议讲话
    上半年市商务运行情况及下半年计…
    村官农村基层建设计划
    市交通行政许可责任追究办法
    社区残联半年工作要点
    度创建平安单位半年总结
    税务局分局工作总结
    税务局分局工作总结
    地方税务局年度发展计划
    税务单位年终总结
    税务局规范税收管征交流材料
    税务局加强财税稽查交流材料
    税务局加快服务创新交流材料
    税务局涉外税收管理交流材料
    税务能级管理交流材料
    县地方税务局副局长讲党课材
    管理办法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