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规章制度 >> 信访工作制度 >> 正文
信访管理细则

,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之间的职务行为提出的信访事项,由所涉及的区、县人民政府或者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协商确定负责处理的行政机关;协商达不成一致意见的,由市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确定负责处理的行政机关。
  第十一条 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可以按照下列规定请求有关机关复查、复核:
  (一)对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作出的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请求该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复查;对复查意见不服的,根据信访事项的内容,可以向市人民政府相关工作部门请求复核。
  (二)对区、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作出的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请求区、县人民政府复查;对复查意见不服的,根据信访事项的内容,可以向市人民政府相关工作部门请求复核;对区、县人民政府作出的处理意见不服的,根据信访事项的内容,可以请求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复查;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向市人民政府请求复核。
  (三)对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作出的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请求市人民政府复查;对复查意见不服请求复核的,按照国务院《信访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对市人民政府作出的信访处理意见不服请求复查的,按照国务院《信访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市人民政府复查、复核的信访事项,由市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组织有关部门提出复查、复核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信访人提出的下列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或者复核机关可以举行听证:
  (一)在本地区有重大影响的;
  (二)属于重大群体性上访的;
  (三)对重大事实认定有较大分歧的;
  (四)对信访事项的处理结果存在重大分歧的;
  (五)其他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
  听证由行政机关决定举行,并承担组织听证的费用。
  第十三条 信访听证参加人员包括信访人和直接利害关系人及其委托代理人、信访事项涉及的行政机关人员、证人、书记员以及听证主持人和其他听证合议组组成人员。
  听证由正在办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负责人主持,书记员由该机关工作人员担任。
  第十四条 听证应当组成听证合议组。听证合议组由下列人员组成:
  (一)听证主持人;
  (二)正在办理信访事项行政机关的其他工作人员;
  (三)正在办理信访事项行政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工作人员。
  听证合议组成员人数应当是单数,不得少于三人。
  第十五条 举行听证,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听证举行前七日,行政机关将听证的信访事项、时间、地点通知听证参加人;
  (二)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
  (三)信访人和直接利害关系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信访人和直接利害关系人及其委托代理人不参加听证,不影响听证的进行;
  (四)听证的事项涉及多个信访人提出的共同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告知信访人推选代表;
  (五)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听证参加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第十六条 听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听证开始前,书记员应当核对听证合议组成员以外的听证参加人的身份,宣读听证纪律,告知听证参加人的权利、义务;
  (二)听证开始后,主持人介绍听证合议组成员,宣布听证的信访事项;
  (三)信访人、直接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代理人陈述事实和理由,出示证据;
  (四)信访事项涉及的行政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信访实施细则
       信访实施制度
       违反信访纪律处分制度
       信访财政制度
       卫生信访实施制度
       信访和管理制度
       信访因素排查规章制度
       信访规章制度
       卫生部信访制度
       环境信访条例
     
    教师个人自查报告
    网管员职位竞聘演讲
    水利局重点工程治理自查情况报告
    企业安全生产月活动启动仪式讲话
    乡镇镇长就职讲话
    林业局加强森林城市创建方案
    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三阶段申请
    林改会讲话
    保持党员先进性系列谈之十一让群…
    副市长节能会议讲话
    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工作方案
    水土防控监督管理办法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管理办法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管理办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管理办法
    城镇医疗救助管理办法
    疫苗计划报损管理办法
    中医病历书写规范管理办法
    建设现场公示管理办法
    物业承接核查管理办法
    信访工作制度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