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始于1954年。青海油田是一个好油田,根据第三次资源评价结果,盆地油气资源量为46.5亿吨,其中石油资源量21.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5000亿立方米。经过几代柴达木石油人50多年艰苦的勘探开发,累计发现地面构造140个,潜伏构造103个,油气田26个。探明加控制石油地质储量3亿多吨,探明加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3000多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3000多万吨,天然气100多亿立方米。目前,具备了年产油气550万吨的能力。
创业历程
青海油田的发展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艰难创业,冷湖建成大油田(1954年—1959年)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伴随着阵阵驼铃,青海石油人挺进了人迹罕至的柴达木盆地,开始了青海石油工业的艰难创业。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青海石油人抱定“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信念,风餐露宿,不畏艰险,发现了冷湖油田,建成了30万吨产能,使青海油田一举成为中国四大油田之一,有力地支援了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建设,为巩固国防做出了贡献。
第二阶段:克服困难,东征西战找资源(1960年—1977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国家“石油工业战略东移”的情况下,青海石油人顾全大局,抽调精良设备和优秀人员支援大庆会战。同时,克服自然灾害、投资锐减、人员下放、物资匮乏等困难,稳中求进,坚持生产;重返西部建家园;挥师东进,组织了涩北会战。探明了涩北一号气田,发现了涩北二号气田,找到了亿吨级的尕斯库勒油田,揭开了建设百万吨油田,寻找大气田的序幕。
第三阶段:为油而战,快马加鞭谋发展(1978年—1994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紧跟祖国建设步伐,青海油田实施了“三项工程”建设,初步建成了花土沟生产基地、格尔木石化基地和敦煌职工培训轮休基地,相继建设了花土沟炼油厂、水电厂、冷大公路,原油年产量突破100万吨大关,掀开了油田发展史上全新的一页。
第四阶段:二次创业,万众一心奔翻番(1995年—1998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青海油田抓住“石油战略西移”的发展机遇,进行二次创业,实施了以勘探为主,向勘探开发并举;以石油为主,向油气并举;以投入为主,向投入产出型转变的战略,到1998年底,全面实现了累计探明和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58亿吨,探明加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1900多亿立方米,油气产量突破200万吨,上交利税2.4亿元的储量、产量、效益“三个翻番”发展目标。青海油田实现了扭亏为盈,柴达木盆地一举成为全国陆上四大气区之一。当年底,青海油田提出了“5355”跨世纪发展目标,这是油田快速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注解“5355”:到“十五”末或稍长一点时间,累计探明和控制石油地质储量5亿吨,累计探明和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3000亿立方米以上,形成年生产原油500万吨,年生产天然气50亿立方米的能力。
第五阶段:重组改制,持续发展谱新篇(1999年-今)
二十一世纪初,青海油田抓住重组改制的机遇,以满足国民经济对石油快速增长需求为己任,承担起加快油田发展的历史责任,油气勘探取得了新的突破,油气产量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上缴税费逐年增长,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青海油田步入了持续、快速、和谐发展的轨道,加快了全面建设高原千万吨级大型油气田的步伐。
公司业务
主营业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生产、销售,石油炼制,油气化工生产、销售,石油、天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