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规章制度 >> 公司管理制度 >> 正文
矿务集团有限公司矿井风量计算细则

通风机工况点应予下调;该值g≤100%时,则反映主要通风机目前工况点满足不了矿井安全生产,工况点应予上调。
矿井总进风量比计算:
g=q 实进÷q 矿×100 (6-6)
式中:g——矿井总进风量比,%;
q 实进——矿井实际总进风量,m3/min;
q 矿——矿井需要总进风量,m3/min。
8、矿井等积孔(a)是用以表示矿井通风难易程度的指标。
①单风井矿井等积孔计算:
h
q a 主通19 . 1 = (6-7)
式中:a——矿井等积孔,m2;
q 主通——主要通风机工作风量,m3/s;
h——主要通风机的静压,pa。
②多风井矿井等积孔计算:
∑ ∑
∑ =
主通
主通
q / h q
q
19 . 1
i i
a (6-8)
式中:a——矿井等积孔,m2;
∑q 主通——各台主要通风机工作风量总和,m3/s;
∑qihi——各台主要通风机工作风量和对应的主要通风机静压乘积之和,pa.m3/s。∑qihi= q1h1+q2h2+⋯+qnhn
9、矿井内部漏风系数是指矿井实际总进风量与矿井总有效风量之比。矿井内部漏风系数计算:
k=q 实进÷q 有效(6-9)
式中:k——矿井内部漏风系数;
q 实进——矿井实际总进风量,m3/min;
q 有效——矿井有效风量,m3/min。
10、计算矿井有效风量、有效风量率、漏风量、漏风率、漏风系数及主要通风机工作风量时,风量均应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风量,可按下式计算:
q 标=q 测×ρ测÷1.2 (6-10)
式中:q 标——标准状态下的风量,m3/min;
q 测——测定地点的实际风量,m3/min;
ρ测——测定地点的空气密度,kg/m3;
1.2——标准状态下矿井空气密度,kg/m3。
四、矿井通风能力核算方法
矿井通风能力是指矿井主要通风机在实际工况点时对应的矿井实际总进风量可供生产煤炭量的能力。
矿井有两个及以上通风系统时,应按照每一个通风系统分别进行通风能力核定,矿井通风能力为每一通风系统通风能力之和。
1、矿井通风能力核定采用总体核算法或由里向外核算法计算。
方法一(总体核算法,产量在

30 万吨/年以下的矿井可使用本法):
2、矿井通风能力验证
(1)矿井通风能力的验证。按照矿井主要通风机的实际特性曲线对通风能力进行验证,主要通风机实际运行工况点应处于安全、稳定、可靠、合理的范围内。
(2)采用通风网络解算验证通风能力的矿井,在进行矿井通风能力核定中,按下限选取有关系数。通风网络解算时,要对矿井所有巷道进行阻力测定,利用矿井通风阻力测定的结果对矿井通风网络进行解算,验证通风阻力与主要通风机性能是否匹配,能否满足安全生产实际需要。
(3)井下各用风地点有效风量的验证。采用矿井内各采区有效风量验证用风地点的供风能力,核查矿井内各用风地点的有效风量是否满足风量需要,井巷中风流速度、温度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4)稀释瓦斯能力的验证。利用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安全监控系统及瓦斯安全监测仪器仪表检测的结果,验证矿井通风稀释排放瓦斯的能力,各地点瓦斯浓度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3、矿井通风能力核定结果计算
按照以上方法计算的通风能力为矿井初步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公司经理岗位安全职责
       公司党委书记岗位安全职责
       公司生产安全副经理岗位安全职责
       公司经营副经理岗位安全职责
       公司人事教育副经理岗位安全职责
       公司工会主席岗位安全职责
       公司副总工程师岗位安全职责
       电信公司管线维护中心安全生产规…
       公司办公自动化管理规定
       公司考勤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阶层培训指导意见
    会计集中核算作用存问题及对策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周庆讲话
    无私奉献之歌演讲
    市粮食局购销总结
    中文简历模版五翻译简历
    查无档案记载公证书2
    乡长就职演讲范文
    县委书记县委会议讲话
    市城市建设管理的考察报告
    建设集团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方
    集团化办学机制改革情况报告
    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成立
    钢管集团荣获驰名商标发布会
    加入工程建设集团志愿书
    集团安全教育交流材料
    煤电集团实行素质工程交流材
    集团先进个人推荐材料财务
    集团先进个人财务推荐材料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考察报告
    公司管理制度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