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实行规范化管理,理顺流动党员隶属关系;实行经常化教育,增强流动党员党性观念;实行有效化引导,发挥流动党员先锋作用,对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制度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要让每一个流动党员都“安家”,就要各个基层党组织齐抓共管,规范运作、要实现流动党员“管理全覆盖,教育经常化,党性大增强”的目标,就要针对流动党员“人数多、分布广、流动快、难召集、难集中、难组织、难同步”的特点,积极探索立足流动党员工作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流动党员教育之路、双向管理制度、创新活动载体,引导外出流动党员支持家乡建设、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外出流动党员返乡建功立业、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都要对流动党员实行目标管理,从政治思想、执行纪律、组织观念、发挥作用等方面对流动党员提出要求,并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每半年进行初评,年终结合党员民主评议进行总评,对成绩突出、有贡献的流动党员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不执行制度的给予严肃批评教育或处理,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实行规范化管理,理顺流动党员隶属关系
当前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三多一缺”的现象,即不愿意公开自己党员身份的多,从而在流动党员中形成了不少的“口袋党员”;不转组织关系的多,从而在流动党员中形成了不少的“自报党员”;因为党员的不稳定性,从而造成管理不规范的流动党支部较多;街道党工委想组织更多的活动,以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但缺乏正常的活动经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部分流动党员不重视自己的政治身份,不愿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二是工作、经营的不稳定性,使部分流动党员不想转移党的组织关系;三是转移关系手续复杂,使部分流动党员不愿转移党的组织关系;四是街道办事处经济实力薄弱,很难把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做得更加规范有效。
要让每一个流动党员都“安家”,就要各个基层党组织齐抓共管,规范运作。对流入地党组织而言,一要建立流动党员服务机构。在流动人口集中地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负责对流入本地的党员进行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同时,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转接组织关系。二要进行调查摸底。充分借助乡村两级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两支队伍力量,逐村逐户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其从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的形式,做到“三清”,即流动党员的人头清、基本状况清、联系方式清。让把组织关系介绍信装在口袋的党员和没有公开身份的党员亮明身份。三要对基层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对软弱涣散的党组织进行撤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把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明确划分给相应的乡镇或工业园区管理。四要核实党员身份,理顺组织关系。对未转组织关系、身份不够明确的流动党员逐一通过电话、发函核查,使流动党员身份得到确认。同时,积极帮助流动党员理顺组织关系,对符合条件的及时接转,对暂时不便接转的统一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五要新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坚持“先建组织,后转关系”的原则,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新组建基层党组织,为流动党员提供活动阵地。对流出地党组织而言,一要建立流动党员“双联动管理”制度。对于流出到外地的党员,党支部根据外出党员与常住党员关系,选择一名有联系能力的常住党员与之建立互联关系。党支部抓联系人,联系人抓外出党员的方式,实现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二要实行组织关系转出回执制度。为了及时了解转出组织关系的党员是否转到新组织,把组织关系介绍信增加了接收单位回执联和转递人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内容。如果转出党员没有及时转到新组织,原所在的党组织负责联系落实。三要建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