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为止,我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196课时、7860人次,培训教师400余人次,下载课件和有关文件2000余个、教育论文86篇。按照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通知精神,学校组织全学区教师在学校阶梯教室集中收看了中国教育电视台“教学光盘播放”专题讲座,并安排全校教师撰写了观后感,真正做到了一活动一得,教师们普遍反映收获不小。学校组织信息技术组和政史组为郑泽刚老师参加“首届中国电信杯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赛”出谋划策,同时组织教师同步收看了“四川省中小学技术应用大赛暨2006年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优质课现场赛课”网络直播,全校教师也积极为郑老师投票,使郑老师人气位列几十位参赛选手中的第四位,成为本次赛课人气最佳的选手之一;学校还组织初中语文、小学数学和理科教师通过互联网参加了“四川省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会”,分别听取了由化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博士郑桂华执教的中学语文课,浙江嘉兴市秀城实验集团总校长、特级教师钟麒生执教的小学数学课以及成都青羊区理科创新实验研究团队展示的理科创新实验集锦。据初步统计,我校75以上的教师不同程度地把握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基本达到了远程教育资源人人愿用,人人能用,人人会用,课程覆盖率高。这些教师不仅能比较熟练地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教学效果良好,而且逐渐成为了我校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和中坚力量。
4、分层次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为检验我校教师在新课改中取得的成果,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突出教法、学法研究,使教师取长补短,彼此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校开展了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一年一度的“三课活动”(新进教师亮相课、进校一年教师汇报课、十佳教师和校级名师示范课)也组织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从安排、检查授课和听课情况,并在各组总结的基础上全面总结相关情况,使全体教师都能有所获。
5、积极参加各级“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各级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是为教师们提供了在“课改”活动中思考、探索及成果展示的广阔平台。本年度,学校有多篇反映学校人才培训、教育科研、新课程改革方面的经验材料在各级交流。学校研究成果入选省教厅优秀论文集,其中,《大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在《现代教育报》发表;五位教师的论文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在市第十二届优秀教学论文的评选活动中,6篇获奖;组织参加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2006年度论文评选32篇获奖,其中4篇获一等奖,二等奖14篇,三等奖14篇;税老师《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能力练习》在《教育导报》发表;片区教研室2006年度教研成果评选,我校26篇获奖,其中一等奖12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8篇,28篇送县教育局参评。
6、开展第三届“园丁风采”系列活动。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业务素质与教学水平,学校开展了“电脑课件制作比赛”和“教书育人演讲比赛”两项活动。
7、加大对各教研组的治理、考核力度。学校要求各教研组每月上交一份优秀“课改手记”,学校择优向县教育局、片区教研室推荐,本年度学校上交的课改手记数量足、质量高,多篇被教育局课改专刊《走进新课程》刊载。学校组织教师出色完成了县教育局课改专刊《走进新课程》特刊工作,我们开设的课题研究、专题培训、示范课例、经验交流、教学随笔、课堂实践六个栏目,被县教育局直接采纳。
8、对近三
年的优秀课改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课改笔记》的再版工作已是万事俱备(含前言、后记的撰写,封面设计,正文整理等)。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