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或创设多种环境的学校。
首先,从教育媒体的发展来看,任何媒体包括技术网络都不是万能的,它们各有优势,不同性质的媒体之间没有替代性。而媒体在教育中的介入将呈现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先进的趋势。国外学者(如安东尼·贝茨、嘉格伦等)也认为,媒介不是信息,就信息传递而言,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短处。而且,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需要依靠大量丰富的教学软件劫持依靠教育人员细心维护和严格治理。因此,网络技术再完善,也不可能改变其作为教育、教学的工具(手段)这一本质。
其次,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和培训是保存和增加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的首要系统。这些系统传播知识的速度和效率决定了人力资本的开发率。”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寻求和努力实现教育与培训的最大的速度和效率。教育的主体是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教育过程中相互依存的两个要素,教育是人培育人的活动,这是其最本质的特征。人类随着自身的不断进化选择了最有效率的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创造出学校教育,这是人类教育的最大创新。学校教育是不会早于人类社会而消亡的。
第三,从学生的成长来看,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成长着的学生会碰到许多他们自己无法解决或不能很好面对的问题,需要有经验的人给予指导;成长着的学生有许多网络无法给予满足的成长需要,网络之外的学习和活动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不是抽象的人,他们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里,他们有必要社会化,社会要求他们社会化。而出于商业得益的“网络社会”利用学生的求知天性和无(少)—知特点,兜售大量的阻碍社会发展的东西,危害学生的成长。基于循序和发展的价值观,社会必然会危房成长着的学生积极融入主流社会接受主流社会的价值体系。“网络社会”的无限选择性和特定社会的有限选择性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这就导致在特定社会开放学生选择时空的同时限制(甚至干预)学生的某些选择。这一任务主要由具有左右学生选择功能的学校及其代表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教师来承担。
第四,从教师的功能来看,教师具有传递、引导和左右(限制、干预、矫正)的功能。受聘于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教书育人)的教师,不仅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学生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中依然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作用。pedersen等人(1978)通过研究一所小学的才是对学生的真实影响得出“教师不只可以影响学生现在的生活,还可以改变他的将来”的结论。经过练习后的具有社会主流价值化倾向的教师,其专业素养、职业责任和社会约束,可以帮助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传递真实的知识和主流的观念,引导并激励学生社会化,非凡是在自由度和选择度很大的网络学习中经常跟学生在一起生活或活动的教师比家庭组织或其他社会机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和左右更具实时性和有效性。
第五,从网络教育的实践来看,随着网络的不断延伸和被广泛使用,网络的信息虚假、理论错误、伦理缺失、道德沦丧、污秽泛滥、犯罪流行等,正日益成为信息时代严重的社会流行病。纯化“网络社会”成为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国际社会正在为此作出努力。当然,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社会”问题会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但就现有的技术来看,依靠学校的监控和引导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即便是在技术监控不成问题的未来,学校依然有其独具有优越性。
总之,技术网络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它所承载的信息是庞杂的,只有经过学校和教师的筛选或辅导才有可能成为
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习课程。假如确认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