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将会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主导技术,从而使学校成为社会区中技术先进、环境舒适、功能配套、指导有力的信息集散地。在未来的学校,基于对网络等现代技术信息的获得,在空间上突破了学校的地域限制而具有广延性;在时间上突破了学校的日程安排而具有全涉性和弹性;在信息获取方式上突破了单向、被动的传递限制,而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和多向性。信息技术化、技术网络化就使学校成为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里的一个中心。这种“中心”无法在学校之外形成,因为信息不完全等于知识。信息资源只有借助技术网络,通过课程模式转变为知识资源,它才具有下面的积极功效,而惟有学校才具备这种转换功能。技术—信息网络中心为学生和社区中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获取有用信息(知识)的场地和指导服务。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在广袤的信息天地里,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爱好、特长并有助加速社会化发展的信息,并将它们整合成一个一个相互关联、又不断加深拓展的课程,通过学习和练习,拓展认知领域,发展操作技能,提高心智水平,建构知识体系。
2.未来的学校是一个人际──经验网络中心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行为经验习得的过程。行为经验的习得对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
义。相对于自然习得来说,学校教育可以为个体行为经验习得提供类型最多样、过程最简便、形式最集中、练习最有效的帮助。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以来,“经验”的选择与实话就成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无论是传统教育理论,还是现代教育理论,对问题探讨的核心都是“经验”的选择与实施。虽然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取向和结论,但尽可能使“经验”在符合社会正统价值或主体集团利益的同时具有多样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则是社会发展的强烈期望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书本—经验中心。在这样的中心里,以教科书为代表的书本是学习者获取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惟一的或主要的源泉,学校的教育、教学及治理也把学生局限在有限的教材之中。正如宋真宗的《劝学诗》所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盅粟。……男儿欲遂平生长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仿佛书中已包含了一切,人的成长无需外求。然而,传统教科书展现的“经验”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都是极其有限的,在文化价值上还具有单一性,根本无法构成一个江中个体多方面需要的“经验网络”,而且在来源上具有间接性,在时间上具有迟效性。这种缺陷可称为“经验本体不足”。在农业社会或工业社会初期,学习者尚可应付人生所需,而在工业社会后巨大作用非凡是信息时代,这种“经验本体不足”不仅无法使学习者应对人生所南,就连应对学校生活都有困难。此外,传统的教育教学倚重书本知识,忽视实际经验;倚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纸上谈兵,堂上种稻,这种缺陷可称为“经验传习偏颇”。这不仅使学习者获得经验的途径比较单一,而且获得的经验也比较狭窄,以致饱读诗书,空谈心性,不求实用。陶行知从现代精神出发批评传统学校的教育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并且认为不实行“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就无以革除这一弊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而且也只会因为以网络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介入而发生改变。
未来的学校是一个人际—经验网络中心。由于对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作为学习对象的“经验”有效地突破了书本的局限,而建筑在广阔的人际关系上。一方面,进入学习领域的经验数量和类型大大增加,在文化价值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多质经验本身就是一个“网络”,“经验本体丰富”成为现实。另一方面,经验的习得不仅可以在书本上、在现实交往中进行,而且可以在网络里、在虚拟的情境下实行。这就拓宽了经验习得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