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6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
,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重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重。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熟悉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熟悉。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熟悉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熟悉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惫、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4.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2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有些高校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但是尚不普及,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就极轻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