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太多,并且要使孩子明白,这是爸爸妈妈有意跟他玩耍,玩耍过后就得马上安静下来。有时孩子很伤心,要哭,也让他发泄感情哭个愉快,不去干扰他,尤其是不能讥笑他。
对于太好动,太不安静的孩子,全家天天还须有20分钟到半小时静静静的生活。都不说一句话,个人都在自己的座位上看书、写字或做其他工作。也要求孩子跟大家一样,坐在自己的位置,专心做自己的事。家庭有了这个习惯传统,孩子自然就安静专注了。
2.要保持“和蔼可亲、严厉认真”的常态
爱的分寸要岁孩子年龄有所区别:对8个月以内的孩子可“爱而外露”,多逗其有天真快乐反应;
对8个月以后的孩子要“爱而少露”,多伴随愉快和平静,这是常态,使他集中注重,爱发音、说话。而对三四岁以后的孩子则热烈的爱不变轻易外露,多给予平等、尊重、礼貌的交往,也要求孩子尊重、礼貌地待人。
把握好以上分寸是非常重要的,婴儿最初的不听话,往往是因破坏了以上常态的结果。
惯坏的孩子一般从半岁以后开始。我经常见半岁多的婴儿在保姆面前愉快地坐着玩,听老奶奶讲故事,看老奶奶择采、作反,还不是“嗯、嗯”的搭话。可是等妈妈一下班回家,由于母亲过分外露热烈的爱,满面春风,笑脸可掬,从那时起孩子就吵闹没完了,半岁多的孩子就会“看人打发”。中国有句话说:“细娃见了娘,无事哭三场”,这完全是教育者“爱态”不当所造成的,发展下去,孩子就宠坏了,他不能控制自己,总要等到打骂一顿,才“老实”几分钟,性格就扭曲了。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不过家长要善于控制自己,做到3个“表里不一”
(1)心里把他当孩子,表面把他当大人,这样,孩子就不会“以小卖小”,故意撒娇,仍额、语言、行为都能健康成长,反不失天真活泼。
(2)心里万分疼爱,表面要保持平静,并还鼓励和表扬孩子关心成人,这样的孩子不自私,以爱人为乐,爱人为荣。
(3)心里非常关切,表面装的大意,不要老是问寒问暖,表现出怕孩子累了、饿了、摔了、冷了等等,婴偷偷地观察孩子,在他不知不觉中照料。
这样孩子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任性娇气,独立性较强。
3.要避免把孩子当玩具和笑料。
我经常看见许多小青年围着一个孩子疯疯癫癫地没有分寸地逗着玩,往往把婴儿吓哭了、把幼儿羞得脸红,这会严重摧残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胆小、内向、自卑、怕交往的不良性格。
我的朋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小时未受羞辱,因而性格开朗,善于交际,文革期间因家中生活不安定,他转了七八次学,是买月票上小学的。有时它与公共汽车司机叫了朋友,把司机带到家里来玩。现在长大了,为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即可以与部长、教授、外宾谈判,也能与普通农民交朋友。可是小儿子话少,性格就比较内向。那十小时后被一群小青年没完没了地开玩笑羞坏的。
还有一次,他们全家下放农村,“五七战士”们正为他们在农民家里安置房间,可两个孩子第一次来到农村却兴奋坏了。他们第一次看见广阔田
野,第一次看到农家院舍,第一次见着猪呀、牛呀、鹅呀、鸭呀。院子里一阵母鸡叫,过了一会儿,忽然4岁的小儿子兴高采烈飞一样跑进屋来,嘴里大声地喊:“妈妈,妈妈,你快来看哪!那里有一只女鸡,生了一个蛋”。他的话音刚落,在场帮他们安置住房的女同事们“轰”的一声爆发了大笑,本来3个女人一台戏,这一下围着我的小儿子就去笑开了。有的说:“那是只糊涂的女鸡,生的是糊涂蛋。”有的说:“你妈妈就是女鸡,生了这个糊涂蛋。”还有的说:“正证(真真),你是姑娘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