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交通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北京大学校园交通问题研讨会于2001年11月8日上午在办公楼103会议室召开。会议主要针对校内交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设想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会议由北京大学副校长林钧敬主持。与会人员如下(按姓氏笔划为序):[找文章到☆-cnwmz.com-cnwmz.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略
北京大学交通问题比较突出,全校师生反应强烈。最近,学生在网上关于校园交通问题的讨论已成为热点话题之一,其中部分意见比较偏激,但也确实反映了某些实际情况。北京大学副校长林钧敬首先对交通现状进行了剖析:
1、造成交通拥挤、混乱状况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北大海淀园区占地106公顷,其中58为园林水系,目前校内已建60多万平方米建筑,非常拥挤。现有全日制学生20,000名,学生、教职员工中午在校内食堂吃饭人数达40,000多人。在校内活动人数超过40,000人,校内自行车20,000多辆。机动车平时基数已很大,周末及傍晚还会明显增多。
外部原因是东临白颐路修通,南面北四环贯通,西边西校门与蔚秀园之间存在一条市政支路,将北京大学分割、包围在中间。外部不顺畅,内部面积有限,同时治理和规划工作又相对滞后。学校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去年开始禁止大排气量摩托车进校,今年将逐步禁止小排气量摩托车进校。
2、校园交通应做好规划,并且果断落实。目前我校校园基本上仍为80年代的格局。据了解,“文革”前北大学生人数最多只达到7,000名,而目前已超过20,000名,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学校格局近20年的主要变化仅为在西侧增加了西机动车门,东侧的白颐路打通至圆明园。学校的规划和治理要兼顾师生、交通、治安治理等各个方面。
3、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加强处罚力度。不然对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将会造成影响。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限制学生开车进校,限制mba学生车辆进校;限制进校游览参观人数,限制在300人/日。关于参观人数的控制,党办校办、学工部、团委应负起责任。
发展规划部部长岳庆平和保卫部副部长刘长友分别汇报了两个部门就解决校园交通问题进行的调研情况。会议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校机动车车门调整的建议
1、目前,我校西侧机动车门外道路狭窄,交通流量饱和,经常造成堵塞。建议将西侧机动车门向南移至勺园锅炉房西面,正对海淀体育馆北侧道路。新门与海淀体育馆路口相对应,形成十字路口,便于治理,有利于我校机动车出入。
目前在勺园锅炉房西面开设机动车车门,道路宽度可能受到局限,车辆通行对于勺园住宿客人休息会有影响,可能会影响天然气锅炉房的运行安全,在紧密功能区域楼群之间增设机动车道是否合适值得商榷。但从长远规划来讲,若实行功能调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构想。会上也有人认为,对准市政干道开门,起不到减少校内交通流量的作用。
2、建议关闭西南门按学校原有规划在资源宾馆北侧另开西南门。由于四环路开通,学校南侧道路已改为单行线,除了332路公共汽车站外,其他车站都设在资源宾馆及硅谷电脑城门前。另外,万柳学生公寓启动后几千学生天天出入西南门,现西南门学生出行乘车非常不方便,建议新开西南门。
二、关于校园内交通治理及环境治理
1、保卫部建议禁止所有摩托车在校园内行驶。为了方便家离校远,需以摩托车为交通工具的教工上班,需在新建西侧门、东南门建两处摩托车停车场(只供教工凭证停放)。
2、保卫部根据区域功能的划分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