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四是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
工作的顺利进行。 领导者素质的挑战
校长是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没有校长的组织参与和引领,新课程实施很难推进。
首先,部分农村学校校长对新课程的熟悉还存在误区,认为当前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还应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看试卷分数,看升学率,实施新课程是先进学校的事,是以后的事,有等待观望心理,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不高。还有部分校长认为实施新课程是教师的事,组织治理是主任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无需对新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了解。由于校长熟悉上的不到位,不能把新课程实施纳入校长行为,使新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组织治理,致使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其次,部分农村学校校长不是“业务型”校长,而是“事务型”校长,擅长和热衷于事务治理,不擅长抓业务治理,自身业务治理素质薄弱。面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缺乏细致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了解和把握的也多是理论层次和观念层次的内容,而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参与不够、研究不够,不能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解决实践中碰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发挥有效指导和引领作用。教师实施新课程多数属于“自由”状态。
课程资源多样性的挑战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部分。就校外课程资源来讲,农村学校极为有限。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他们为课程资源不足而发愁,教师只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学校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学校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程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会使农村学校的新课程实施工作真正呈现出春光明媚、生气盎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