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学校促进学校发展
[摘要]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社会的最高价值核心和最高社会境界;构建和谐学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嫠,就是要把学校建成一个能实现师生和谐相处,实现学校和教师、学生的双赢的理想、稳定、融洽的团队,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和家校关系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害词]和谐社会,和谐学校,团体、发展
胡锦涛主席2005年1月在中共中心党校省部级学习班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社会的最高价值核心和最高社会境界;和谐社会思想理论是中国人民在21世纪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继续改革开放,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思想基础和新的思想理论。
教育发展是实现21世纪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学校
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对学校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谐校园终将成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典型和中心”,对和谐社会是强有力的支撑。只有和谐才能发展,只有和谐才能不断创新,构建和谐学校应该成为当前学校治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学校发展的着力点。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构建和谐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发展是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和谐学校的概念
“和谐”一词从字面意思上讲,是配合、和睦、融洽的意思,是多样性相互包容、相互协调而形成的一种状态、境界和目标。“和谐”贵在“和而不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就是一种尊重“不同”、保护“不同”、协调“不同”的理念和意识。
就社会而言,和谐意在建立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是我们的未来。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各个团体的成员要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之间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体现出团体与个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学校,就是要把学校建成一个能实现师生和谐相处,实现学校和教师、学生的双赢的理想、稳定、融洽的团队。
构建和谐学校体系庞杂,但核心是公平主义,是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问题和如何优化配置校内外教育资源的问题,要害是民主法制。从目的来看,为的是师生能够快乐的教育与学习。从目标来看,意在追求稳定的基础上,着重于激励,着重于营造学校的活力和创造力,踏着稳定的基石,追求学校和谐。从手段来看,必须着眼于启动全校师生的力量。让每一个师生既能增强主人翁意识,爱校乐教(学),奋发努力,又能富有强烈的责任感,为创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学校环境贡献力量,一定要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要为全体师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鼓励师生一切事情从自己做起,共同为学校发展锐意进取。
二、和谐学校的特征
1、依法治校、协调合作
和谐学校首先表现出的应是以人为本,教职员工当家作主,教师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维护和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民主监督权和话语权得到充分的维护和尊重。在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基础上,学校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广泛调动。同时,和谐学校还应是服从于国家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法则,切实按民主集中制制定政策,从而在依法治校的基础上实现校内民主,实现团结协作。
2、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诚信友爱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谐学校是要能够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