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不谋而合。
为紧跟市场,学校加大了改革力度,成立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编制“21”教学计划,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治理,分级考核,确保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近几年来,该校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建有数控加工中心、电控汽车多媒体、plc等26个综合实验室及一个校办实习工厂、一个培训中心。并利用这些设施、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实
训技能,积累操作经验。教师队伍建设也得到充分重视,学校先后引进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学生的实习教员,同时提高“双师型”素质教师占有率。学校治理模式改革也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推行学生治理、教学治理“二合一”模式,把学生学习与行为治理有机结合,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上接p64)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教学质量、学生能力显著提高,确保了“定单培养”教学发展的可持续性。
解读三:密切校企合作,保障“定单培养”
学校积极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开源定单。在校企合作上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挂牌“实习基地”等多种途径密切校企合作关系,为“定单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同时制定和落实对企业定单严把质量关,在主要就业基地建立毕业生网站,成立毕业生校友会,加强联系校企多层面合作与沟通。在服务区域经济中,把服务“东风”落到实处。2003年3月,东风车轿厂需要学校培养100名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操作工,学校在毕业班中选拔优秀学生开展为期3个月的强化培训,考核合格后,这批学生被“东风”录用。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落实学生就业制度化、网络化、全程化。组织专班跑定单,把各地基地信息及时反馈回学校。同时,学校对毕业学生提供全程指导性就业,建立一系列就业服务制度,如:入学签订就业协议制度;就业不满足召回再就业制度;往届毕业生学校无条件帮助就业制度;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制度;就业质量保障“六不定单”制度。学校在深圳、苏州两地设有毕业生就业办事处,对在沿海就业毕业生长期进行跟踪,及时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对工作不适应及对少量需要转岗再就业的毕业生,可重新安置。在强有力的就业保障机制下,学校就业率达到100。
新一届领导班子围绕“定单培养”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发展。2003年学校被教育部等六部门确定为国家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并于年初列入中心财政支持计划;2004年被湖北省统计局授予“湖北省最具影响力学校”;2005年1月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办学观念的转变,服务市场的定位,校企关系的确立,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业有力的保障,学校的品牌价值与经济实力也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