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机电工程学校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拥有教职员工250多人的全日制普通中专。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市场经济冲击,招生量锐减,加之自筹资金搬迁校址,带来近3000万元的债务,学校濒临破产。近几年来,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主动应对市场,转变办学观念,创新“定单培养”的教学模式,使该校走出了困境,迎来了职教的一片新天地。就在我决定采访该校之前,看了相关报道,市机电工程学校招生逐年攀升,2003年达到2100人,2004年2400人,2005年突破2700人,在校生也突破了5000人,在籍生突破7000人,是1999年的6倍。学校把走市场化教学之路与学生就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先后建立了长三角、珠三角及以“为中心,二汽为重点”的三大就业基地,从就业基地拿回10000多人的定单,落实定单5000多人。充足的定单使学校几年来就业率达到100,也保证了“定单培养”的有效落实,从而使就业压力成功转换为办学的引力。学校出现了大招生、大就业、大发展的喜人态势。社会上也流传:上机电工程学校,好到二汽就业。为此,记者将一探原由。
解读一:转变办学观念,催生服务意识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招生与资金成了学校发展的两块绊脚石,方向模糊了,是向左还是向右?是主动应对还是被动妥协?学校就此选择了主动面对市场变化,以“定单培养”为依托,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创新型办学理念。
“定单培养”类似于工厂的“来料加工”,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紧跟市场,细化服务。市场化教学主要体现在:服务学生、服务经济、服务社会。
服务学生。学生是“定单培养”的主体,为学生服务的中心就在于解决学生就业,拓展学生个人潜力与动手能力。为此学校进行了一项超前改革,按照市场对定单的要求,吸收技工学校的优点,提出“理论够用,完成专业学习和教学实习实验”,把生产实习由原来的2-3个月增加到一年,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带薪实习,并同步实现就业。这一措施,缩短了培养周期,减轻了学生的学费负担,家长投资教育受益见效快,提高了学生实际技能,这一创新模式比教育部2004年提倡的工学结合“21”办学模式提前了3年,收到了21>3的效果,招生情况也连年持续增长,定单纷至沓来,办学竞争力显著提高。
服务经济。先着力于服务本土经济,主攻“东风”,为企业提供定向型人才,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瞄准二汽,服务东风,做强汽车专业,促进学校发展”的长远战略。2003年日本ck公司在东风建厂,该厂主动上门签订技工培养定单,学校为了提高定单质量,在加强电工电子教学同时,主动增设日语课程,受到厂方的高度评价和欢迎。几年来学校为二汽输送毕业生1000多人。在此基础上再把服务范围扩大到经济活跃地区,突破区域局限。
服务社会。立足服务“三农”,学校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作为服务重点。主动与市农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联系,成立培训中心,开展短期适应市场需求的培训工作,走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举的职教发展新路,实行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三年来累计培训2000多人,学校得到了广大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认可,也得到了省、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信任,被湖北省农业厅等七厅委评为“阳光工程”先进学校。
解读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能力培养
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步得到社会认同,沿海一带近年来大部分大专、本科生重返技工学校再充电已不是新闻,过去一味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学校提出对接市场、对接岗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