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方米,占校园总面积的58.3%。近几年共投约几十万元进行绿化和美化的改建工作。
经过科学规划和不断改造推进,我校校园浓浓绿意簇拥着宏伟校舍,姹紫嫣红点缀绿色校园,学校以高标准、高起点的理念,对校园绿色工程进行规划和设计。校园环境中文化长廊,花坛、石凳融为一体,生机勃勃,俨然一座“花园式”校园,纵观全校环境建设,的确处处体现其人文性,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环境激发了全校师生对学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掀起了我们积极工作,努力学习的热潮,全校上下一片欣欣向荣。校园内色彩明丽,呈现一派生机盎然;鸟语花香,总让人心旷神怡。孩子们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处处受到美的感染,时时接受美的熏陶。
“校园文化”与“绿化”共同承载着“育人”的环境建设的最终目标。我们多年来一直致力提高校园环境建设的文化性、个性、教育性。近年来,尤其重视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首先我们注重“文化”与“绿化”紧密结合。我们根据校园绿化布局建成四大教育区,分别为:重要经典诗文教育区、祖国文化教育区、励志名言教育区、自创劝诫教育区等。它们时时发挥着教育功效,教导孩子们:强化规则意识,坚持规范行为;赏读经典诗文,陶冶高尚情操;铭记格言,借力世界经典;品读伟人名言,塑造美好心灵;锻炼促进健康,体育给人力量等。——校园文化劝诫牌与青草绿树相映成趣,以它特有的文化气息教育着孩子。接着,我们做到“文化”与“建筑”相辅相成。这主要体现在我们在适宜的地方都是挂了教育劝诫牌,不再举例。我们真正做到了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都生发育人的力量。还有我们注重让“文化”与“细节”同在。仅举两例:楼旁花坛径时有学生踩踏,我们树立起“已有阳光大道,何必另辟蹊径”和“穿越不在此,在此不穿越”的标牌。——学生在具有安小特色的绿化和文化氛围中生活学习,时刻接受着美的教育,无形的影响,最终必将打下深深的安小“烙印”。
一句话,校园文化品位在我们的重视和推进中不断提高,这不但丰富了校园环境的文化底蕴,更让“环境育人”得到了强有力的落实。
三、重实践,绿色教育成效显著。
绿色学校的关键及重点应是环境教育的实践。而这实践应由学科渗透和主题活动两大方面组成。这样,绿色环境就成了教材,成为了教育现场;这样,环境教育才会形成序列化、课程化、活动化,在学科教学中有渗透,在专项教育中有落实,在活动中有安排。近年来,我们在此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摸索出了“多管齐下,开展环境教育”的新路。下面作简要汇报。
1、环境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中。
首先,我们认为学科教学依旧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绝不可以“穿靴带帽”,只能“渗透”。为提高学科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效,我们还定期开设观摩课,教案评选等,学科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真正做到有教材、有作业、有考核,当然也就很有实效。在我校,“绿化工作”还与学生劳动实践教育有机融合,环境管理工作不但绿化、美化了环境,还生发出德育、劳技教育、环境教育的实效。再次,依托校园环境进行环境教育在我校随处可见,这也是我校的特色做法,因为我们具备了这个条件。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完美结合,教学活动与物质环境有机结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何丈量土地”的数学教学,“如何写好一处景物”的作文教学,等活动就很好地融入学校环境。户外美术写生课总是在校园某个景点开始,集体舞总在校园运动场开跳,运动场上的体育活动更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孩子们张张笑脸与绿树红花相映成趣……广阔的天地、优美的环境不但让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环境教育也在不知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