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镇做过调研的人大多有一个感受,乡镇的检查评选非凡多,大凡上面部署一项工作,后面就必跟着一项检查,更不要说诸多的日常事务也少不得例行的考核评选。检查多,说明上级对基层工作重视,但也给一些乡镇领导以启发,即工作做得好很重要,但应对好各类检查评选就更加重要。因为工作是否好,不能凭自己说,得由上级来评判,评判的标准就是这些检查评选。这样,问题就转换成了工作如何,得由检查评选的结果如何来确定。这似乎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不检查,上级如何评判定基层工作?所以,上级的检查不仅要搞,还越搞越多,越搞越细,越搞越精明。
检查评选多还因为政出多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所有职能部门的工作最后都集中到乡镇,由乡镇来贯彻,所以,最后也都要检查到乡镇。在平行分工,各司其责的部门化体制下,各个部门都会强调自己那一份工作的意义,更有那些涉及检查评选一票否决的规定,例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就更是不得轻慢。于是,乡镇也总是隔三差五地迎接检查,往往一个检查刚结束,下一个又来了。结果,一年到头,光是应对这些检查就要花去不少时间。我曾经在一个乡镇做过一年半以上的调研,我注重到,这里一年光计划生育检查就有五到六次,其中区里两次,上、下半年各一次,市里也如是,再加上省里再安排一到两次。这样,可以说大的检查每季有,小的检查月月有,难怪有研究者会将乡镇的迎检称作是基层“应酬政治”的重要内容。
这“应酬”二字甚为准确,因为要迎检就得花时间,费精力,出人力,耗物力,损心力。下级对上级的“应酬”是不敢怠慢的,因为这涉及到评先和排名,涉及到领导的帽子与位子。现在的政府治理都已经进入到数字化时代,上级的检查要抓数据,于是,迎检也要与时俱进,将应酬提升到数字化水平。数字化治理本身有一个特点,即层层加码、越做越细、愈益繁复,例如,上级部门确定一个检查指标,设计一张考核表格,任务到了下一个层级,为政者为了显示重视,细化和落实上级部署,往往就会多出一组数据和表格,这样,到了乡镇,就可能已经是好几十个数据指标和多张表格。而电脑普及所带来的数字化治理的方便,无疑又可能会加剧这种数字化泛滥的趋势,结果,每一次检查,乡镇干部都要为对付和琢磨各类的账、表、卡、册,填报数不清的数据而费尽心力。
那么,这话是不是在暗示上级有意为难基层?似乎不能这么说。上级对下级实施制度化治理,不依靠表格和数据又靠什么?难道还真的要领导们像古代官员那样来一个微服私访?乡镇干部倒是这样在发牢骚,可话说得轻易,真要做起来并不现实,不要说随着现代媒体的发达,领导长什么样下边的人都清楚,已无微服可言,仅从治理的内容来看,现代治理较之于古代,也不知繁复了多少,将其制度化根本就不可行(即使在古代,微服私访也并不普遍,不然何以为民间所津津乐道?)。所以,数字化的治理和检查还得继续,乡镇也只能不知倦怠地备检,想尽一切办法去打理这些表格和数据。
乡镇治理的草根性很强,所谓草根性,也就是非制度、非文本特性,许多工作,做就做了,却未必有时间、有精力去文本化和数据化。这种状况势必在实际的工作方式与制度性规定之间造成一定的距离。本来,领导也多半有过在基层工作的经验,下面的工作是怎样做的,他们自己亲历过,心里面应该有数。可是,到了检查的时候,这种知情不顶用了,一切还得按规定动作玩。这可真难为了下面的人,因为哪儿来那么多的规则和数据,哪里又有那么多的记载呢?但这个时候不做还不行了,既然胳膊拧不过大腿,就只能去适应。于是,上级有什么标准,定什么数据,下面就只能给你预备什么材料,填报什么数据。以计划生育检查为例,计生办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