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立足长远、以人为本,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步推进。创新扶贫方式,努力做到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并重,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同步推进,逐步实现从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向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脱贫能力为主的转变,从以自然资源开发为重点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转变。
2、坚持开发式扶贫,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实施“整村推进”,积极开展产业化扶贫,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建立可持续脱贫机制。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贫困地区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整治,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针对贫困人口区域性分布的特点,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集中解决区域性贫困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新农村建设,以社区综合发展、易地扶贫开发为抓手,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综合配套建设,搭建发展平台,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
4、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把扶贫开发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发展条件和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进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在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激发内力,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能力。建立健全互助和扶持机制。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过资助、捐赠、帮扶及物质、文化和智力扶贫等多种形式,解决贫困代际传递和因病因灾返贫等问题,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广泛动员和有效帮助贫困群众牢固树立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思想,主动参与扶贫开发,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自我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对象范围
“十二五”期间,我县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是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14.7万贫困人口。同时,针对不同贫困类型,采取不同的扶贫方式。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开发式扶贫,建立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扶贫机制,建立因病致贫家庭卫生扶贫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救助保障制度,解决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贫困问题。
四、“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目标
到年,全县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基本解决现有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对特困家庭和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实现基本的救济和救助保障。巩固已解决温饱人口的脱贫成果,稳步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抑制返贫。力争使得到扶持的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每年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按现行贫困标准,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5%以下。
“十二五”期间,根据国家和县安排的扶贫资金规模,继续对贫困村因地制宜地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并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整村推进”使重点村中心居民点基本实现晴雨通车,群众能够饮用清洁卫生水,适龄儿童、少年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贫困农民基本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贫困农户危房基本改造完毕,农村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平均每个贫困户有1个劳动力接受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农业剩余劳动力50%以上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到非农产业,每个村有一个稳定的增收项目。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1、实施整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