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我县农村扶贫开发进程,促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特制定《县“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一、“十一五”扶贫开发主要成就及“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按照省市扶贫办和县委、县政府总体工作部署,充分立足县奶牛养殖大县的实际,用足用好优势,将到县项目资金与我县的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我县乳业产业,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815.95万元,其中奶牛养殖1952.4万元,拓宽了贫困人口基本增收渠道,提高了贫困人口基本素质,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
(一)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县贫困村新建和改扩建县乡村道路80公里,改善了69个贫困村的交通条件;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基本解决3000人安全饮水问题;建设基本农田3000亩;新造经济林果3.5万亩;改善了6.5万人的居住和生存发展条件。
(二)贫困地区社会公益事业得到改善,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县始终把贫困地区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之一,改扩建乡镇卫生院36所;改造学校9所,大力发展农村卫星广播电视与通讯业;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
(三)扶贫开发的重点更加明确,思路进一步拓宽。“十一五”期间,在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了69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主要是发展奶牛养殖业,实现新增奶牛5000头。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2080人;投放扶贫贴息贷款150万元,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扶持等形式,帮助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总之,“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把扶贫开发作为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和开发力度,为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极好机遇。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县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扶贫工作重点县发展潜力正在显现,扶贫开发工作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形成了有效的推进机制。这些都为做好“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由于我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浅山区,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路子少,农村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统计显示,到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尚有14.7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8%。同时,我县为多种气候灾害易发县份,贫困地区农民因灾、因病等致贫、返贫现象比较突出,贫困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较低,与其它地区差距较明显,扶贫开发投入规模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对于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十二五”扶贫开发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为目标,注重创新扶贫方式,因地制宜地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竭力缓解各类返贫现象。通过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二)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