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群众负担约9000多万元,如期完成“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逐步实行免收学杂费政策”的目标。
二是教育资助活动不断深入和完善。今年春、秋两季,全市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9.9万名,全市2.3万名学生享受了生活补助费政策,资助金额5633.4万元。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初中从500元/生.年提高至750元/生.年,并将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扩大至总数的25%;对2.1万名生源地为*地震重灾区的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了资助;中央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资助2.8万名高中生,资助金额2826.7万元;10万余名中职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2万余名中职学生获得了国家对重灾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的特别资助,3万余名学生享受远郊9个区(市)县就读中职学生交纳与普通高中相同标准学费政策;拟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有条不紊地推进市属高校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审和发放工作。
三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下发了《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年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具体工作的意见》,免费向农民工发放《*市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证明》。通过市、县两级努力,20*年,我市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子女约15.7万人,其中在中心城区就读的为10.4万人,约占中心城区义务教育段在校生总数的29%。
四、进一步夯实基础,全面完成教育工作目标任务
一是中小学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化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做好城镇人口增长和中心城区教育容量的预测和研究,开展《*市统筹城乡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年规划》制订工作。目前,已完成《*市普通中小学(公办)布点规划》,并通过市政府审核。通过撤并、合并、新建和改扩建等多种形式,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的村小,建设一批农村寄宿制小学或完全小学,规划将现有的298所村小调整到150所。在对中心城区内91所中小学撤并整合的基础上,共规划小学400所,占地500.3公顷,提供学位49.4万座;规划中学219所,占地610.5公顷,提供学位38.2万座。
二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深化城乡教师交流互动机制,继续开展城区(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的服务活动,继续推进中小学干部教师定期交流活动。制定《依法保障教师待遇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和《教师居住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以县为单位开展依法保障教师待遇工作,通过修建教师集中居住住房和采用限价商品房等方式,妥善解决全市农村和城市教师住房困难问题。目前,*等四个重灾市(县)已将农村教师集中居住工程纳入了当地灾后重建规划,*、*等区(市)县,采用新征地方式开展农村教师集中居住工作,*县280户教师住房已完成征地和打围工作,*县118套教师住房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出台《*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单位)校长(负责人)年度考核试行办法》。深入调研、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了“千名校长大练兵”活动。
三是义务教育段学校技术装备标准化满覆盖工作稳步推进。制定了《*市教育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20*—2010年)》(讨论稿)和《*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教育信息网络满覆盖、教育教学资源满覆盖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满覆盖的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目标。制定《*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及设施设备建设满覆盖工作实施意见》,并在*县开展了试点。目前,武侯区和*县已全面完成技术装备、设备设施标准化“满覆盖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