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特色,力争把重灾区建设成为全国灾后教育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
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合作的教育灾后重建机制,灾区教育品质提升初步显现。与市财政局共同下达了20*年中央危改资金项目88个,中央配套资金2356万元、市级配套资金1666万元、县级及其他资金2214万元,切实做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作。抓住灾后重建的历史机遇,聚集优势资源,汇集政策支持,聚合关联产业,充分发挥灾后教育重建的聚集效应,协调、指导援建、捐建、共建等规划和项目建设,推动极重灾区与重灾区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同时,把物质援建和精神援建有机结合,加强与东部沿海等援建省市合作,努力提升教育品质。目前,已与上海等省、市在教师和干部交流、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异地就学、就业等方面开展了密切合作。
二是努力构建管办分离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均衡教育范围不断扩大。制定了全市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由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市农村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的意见》,制定了《*市农村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标准》、《*市农村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设计及设施设备配置基本要求》,召开了“*市农村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经验现场交流会”。强化政府责任,将均衡教育向学前教育延伸,推进农村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构建“政府建设、社会领办、规范管理、限价服务”的机制,逐步在全市每一个乡镇新建或改扩建一所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实现优质幼教资源满覆盖,满足农民对优质平价幼儿教育资源的需求。
三是深化倾斜农村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统一县镇和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已分别达到300元/生.年和500元/生.年,均提前一年达到了国家制定的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段中小学1校舍维修改造测算单价标准,从400元/㎡提高至500元/㎡,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化解“普九”负债,截止目前,已落实省、市两级财政化债专项补助资金3.2亿元,实际化解债务约2.8亿元,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是深化扶薄扩优发展机制,优质教育资源规模不断增加。结合灾后重建,深化落实《*市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行动计划》和初中办学水平提升计划,加强对区县扶薄工作指导力度,加快薄弱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与改造。今年,改造完成薄弱学校60所,基本完成中心城区薄弱学校校舍改扩建任务。通过建立薄弱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特设岗位,建立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一对一、捆绑式、品牌输送、联合体帮扶指导制度,引导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交流、任职等方式,改造完成初中办学水平提升计划学校40所。统筹、整合、培育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品牌学校教育资源,不断增加优质学校学位,启动中心城区七大片区优质教育覆盖计划,将品牌学校引进商品住房集中建设区。*校区二期工程和石室中学原址扩建工程基本竣工,分别新增4050个和850个学位;恢复*中学初中办学;石室中学龙潭新校区及*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完成项目立项;*七中高新校区开始前期筹备工作;*国际学校启动建设。
三、深入开展惠民工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城市义务教育段免除学杂费政策全面落实。全市已有 74万名农村学生享受了免学杂费和课本费。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我市五城区及高新区以及市直属义务教育段公办学校学生的学杂费和信息技术费。约250所学校的近30万学生在秋季入学时享受了免学杂费和信息技术费政策,直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