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特别是对村这一级,任务目标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符合自己的实际,不提不切合实际的口号,不搞一个模式。
3、抓好分步实施。坚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抓起,从近期最易见效的事情抓起,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对每一个村,按照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建设重点,一项一项地去抓,逐步见到成效。对基础条件好的村,标准定得高一些,进一步提高发展的水平;对基础条件薄弱的村,加大帮扶力度,先易后难,尽快改变落后面貌。不论哪一类的村,每年都要切实为农民办成几件实事,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巩固一件,农民受益一件,让群众不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始终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不断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1、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一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以抓大项目为重点,6个县市区新上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商贸、旅游大项目69个,投资规模126.2亿元,为反哺农业打下基础;县域地方财政收入37.6亿元,增长29.3%。二是加快乡村财源建设。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7.8%,其中工商税收和所得税增长43.7%;地方财政收入过千万元的乡镇44个。村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占到总村数的70%以上,加上各级财政的补助资金,所有村都确保了正常运转。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工办转发了我市财源建设的做法。
2、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有机蔬菜、奶牛、苗木花卉“三大亮点”。一是培植主导产业。培优培强优质粮食、蔬菜、干鲜果、畜禽、苗木花卉、桑蚕6大主导产业,泰山中药材、泰山板栗、泰山系列食用菌、泰山茶、新泰黄花菜、肥城桃、宁阳大枣、东平湖水产8个特色产品。去年,新增高效经济作物、高值田和设施农业分别为15万亩、10万亩和5万亩;优质粮食播种面积310万亩;经济作物302万亩;桑园15万亩,产量质量效益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一。二是实施“奶业富民”工程。奶牛存栏15.2万头,增长41%;牛奶产量28.5万吨,增长37.5%。规模饲养量占存养总量的80%以上,其中1000头以上奶牛园区13个。泰山区被评为“全国牛奶生产强县”。三是推进“绿色泰安”建设。新增造林15.5万亩;新育苗木花卉7.2万亩,总面积达到15.2万亩;新建完善乡级以上公路绿色通道1340公里。林地面积272.7万亩,森林覆盖率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