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提高了村干部报酬补助标准,促进了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狠抓中药材产业发展,做优农村经济,努力使农民生活富裕起来。
山大沟深,立地条件差,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依托,以中药材产业为突破,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增收。****属北亚热带北缘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是为数不多的具有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地域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70.1%,境内分布药用动植物143科489种,以杜仲、天麻、猪苓、银杏、柴胡为骨干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68万亩,种植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75%以上。其中地存杜仲56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杜仲基地县,地存天麻183窝、猪苓100万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5%和70%,2002年被列为全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为了以中药材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我们在工作中,一是抓基地、夯实发展基础。组建了中药产业发展局,成立了中药产业协会,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狠抓关键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巩固提高杜仲、天麻、银杏基地水平,此文:wmxh.cn努力扩大猪苓、黄精、柴胡种植面积,高标准地抓好杜仲、银杏和柴胡示范园建设,通过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提高全县中药材基地质量,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示范园5个350亩,杜仲基地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猪苓、黄精基地gap认证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二是抓开发、促进资源变现。以杜仲胶厂、天麻微粉厂等企业为龙头,重点抓好以“雪之溶”杜仲软胶囊、“百圣”天麻含片为主的产品加工,进行高层次招商,推进与大企业联合,近年来,先后与汉王药业、步长集团等大中型制约企业加强了合作,同时,探索建立了“科研+企业+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积极培育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经济组织,拉紧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链条,切实打通农产品流通瓶颈,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户收入。三是抓项目、拓宽增收空间。围绕抓好中药材一个主导产业和蚕桑、乌鸡、烤烟、核桃、食用菌五大骨干项目的总体思路,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地域特色,优化项目布局,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一业为主、多元发展,专业化生产、相互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同时,大力发展养猪、蔬菜等优势项目,培育一批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示范园,长短结合,优势互补,带动了农民快速增收。四是抓扶贫,增强发展后劲。认真研究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形势,探索出了“三捆绑、四结合、五到村”的扶贫工作新机制,以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近年来,先后启动实施了56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占全县125个重点贫困村的45%,实施“一建三改”3500户,移民搬迁1080户4650人,每年组织外出务工2万人以上,农民人均增收超过500元。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县累计退耕还林33.2万亩,荒山造林2.4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263.7万亩,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基础得到夯实。五是抓统筹、协调推进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重点解决好退耕还林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适度向农村倾斜,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自2008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尽最大努力激活和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
三、培育壮大旅游业,做活商贸三产,努力提高城乡群众生活质量。****建县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宜人的自然、气候环境,造就了众多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全县具有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