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指导不力。致使发展党员工作不平衡。调查中,会川镇、新寨镇2000年以来,连续2年没有发展党员的村就达9个。特别是个别农村党支部书记存在占位”思想,对非党致富带头人等人为设置障碍,排挤入党,使他向党靠拢的进取心和盼望入党的热情受到挫伤。新寨镇党委副书记反映,有一个村委会主任特别优秀,上任后积极组织群众修路、改造学校,群众很好评,递交入党申请后,村支部书记群众威信不高,害怕夺位,不愿发展,后在党委的干预下,才不情愿的发展了
二是党组织教育引导措施不够到位。对价值观的取向不注意引导。认为入党不入党都一样,部分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对优秀分子的发现、教育、引导和培养措施不力。使他对党的认识不足。缺乏入党的积极性。调查中,大多数群众反映,如何发家致富仍是贫困地区农村青年的首要选择,党支部在带领脱贫致富上能够积极下功夫、想办法,对培养教育青年农民入党投入的精力少,对党的知识教育、党的活动延伸到普通群众中的比较少,使农村青年对入党没有较强的意识个别党组织工作软弱涣散,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党组织威信不高,缺乏吸引力,致使群众的入党积极性不高;一些党组织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不健全,对党员要求的多、给予的少,造成群众自愿加入党组织的积极性不高。调查中,有个别党员反映,自己当党员规矩多、活动多、会议多,修路、拉自来水等事情都要带头,党的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都不能享受。
客观方面:
一是历史的原因造成党员年龄结构的失衡”全县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及“文革”中入党的有2615名。60岁以上的1955名,占农村党员的36.5%这一部分党员中。达74.8%呈现高龄化。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同时,文革”以后到年的16年期间,全县发展党员1565名,年均仅98名左右,与“文革”前166名及年以后187名的年均水平相比,明显偏少,造成党员年龄结构“断档”调查中发展,新寨镇甚至有一个村在上世纪90年代10年间没有发展1名党员。
二是经济发展水平原因造成党员发展吸引力不强。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不能为群众办事搞服务,由于受自然历史等各种原因致使部分村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党支部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再加上部分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造成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减弱,影响了群众入党的积极性。就会川镇西关村和东关村相比,同处会川镇镇区,人口均在3000人以上。西关村党支部作用发挥较好,全村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呈现出青年农民积极入党的良好氛围,目前全村党员达到50名,每年发展2-3名党员,现有入党积极分子18名。而东关村“坐等上门”不积极主动培养,仅有党员30名,入党积极分子5名。
三是党员发展渠道不够畅通。许多农村青年长年外出务工经商。地点不固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频繁。给党组织的培养考察增加了难度,致使入党积极分子的后备力量不足,发展党员的渠道受到一定限制。调查中,新寨镇柳林村现有人口879人,外出务工人员达223人,占25.4%且大多在40岁以下。调查的其他村也大多如此。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男尊女卑”封建思想仍然存在妇女入党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女党员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关键在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明确职责、拓宽渠道、扩大民主、完善程序、重点整治和强化培养等六个方面着手,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问题。认真落实党员发展五年规划。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发展党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