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服务平台,通过上门服务、推荐岗位、网络服务等,帮助居民实现创业、就业,以优质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
四)理顺社区关系。明确社区功能定位,明确社区功能定位。按照中省市社区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不干预社区内部事务,不搞行政事务摊派,保障社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上。建设社区管理电子网络,实现与派出所户籍管理系统联网,推广“三级三层一化”即根据暂住人口登记表、用工单位和出租房屋户主履责、发案等情况,把出租房屋划分为“星级出租户、安全出租户、一般出租户”三级进行管理;把流动人口按性别、职业、经济状况、就业情况、原籍住址、年龄结构等进行详细登记后,分层将其确定为“严管层、普管层、一般层”进行管理;同时对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相关资料实行信息化管理,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采集、录入和变更)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社区的暂住人口、流动人口管理。
五)下放权力。费随事转”原则,实行社区高度自治。认真落实“权随责走。促进社区高度自治。各部门各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务上大力支持社区工作,赋予社区参与对座落单位、私营企业、个体户的计生、综治、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社会管理权力,保障社区管理、自治活动中有职、有钱、有权,使社区管理、自治工作落到实处,促进社区公共事业快速发展。
六)开展活动。进一步提升公民的道德修养、提升城市社区文明形象。不断提升社区合唱队、秧歌队、广场舞、太极拳等特色文艺团队素质,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举办“文化活动进社区”敬老助老进社区”卫生服务进社区”文明交通进社区”等系列社区活动。加大渔鼓、地方小品的创作力度,打造文艺精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文化节、歌咏比赛、晚会、体育运动、趣味沙龙、郊游、门球比赛、书法、绘画、法律法规图片展等各类活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加大社区文化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和谐社区氛围。
七)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各级财政相应增列社区建设预算科目投入机制,保障社区发展。将社区建设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加大对社区的投入力度,为工作开展提供财力保障。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为社区工作人员交纳一定比例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解决其后顾之忧。定期开展工作人员培训,提升人员综合素质。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和按年度晋级制度,使工资待遇(级别)与工作职务、工作年限、工作能力挂钩,激励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