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政策建议的过程。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关键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不断强化对宏观经济的研判力。科学研判经济形势,要求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和方法,辩证、全面、历史地深刻剖析经济运行状况,客观反映经济运行规律,准确界定经运行态势,及时揭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做到这一点,务必要以经济理论为指导,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熟悉宏观经济运行规律,把握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事统计分析的同志要认真读一读宏观经济学,把握好宏观经济的主导力量、主导力量背后的原因和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系,使复杂的经济现象范式化、条理化。说简单一些,就是要把握需求与供给的关系,需求和供给的构成,货币需求与供给,货币发行对总需求、总供给的影响,贸易对国内国际经济的影响等等,提高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怎样使复杂的经济运行范式化、条理化,怎样发现错综复杂经济现象背后规律性的东西,关键靠的就是宏观经济理论素养。同时,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了解,学会在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背景、大环境和大趋势下分析研究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
二要不断强化准确捕捉问题的敏锐力。同样一个数据,有的人能看出数据背后的东西,这就是敏锐性。例如,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变大,这可能是经济在复苏、在扩张;比例变小,这可能是经济在衰退、紧缩,这就是发现问题的敏锐能力。提高敏锐捕捉数据背后问题的能力,要进一步加深对统计指标的理解。统计指标是经济社会现象的高度抽象,任何一个指标都不可能全面揭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都有其局限性。有的是反映总量的,有的是反映结构的;有的是反映时点状况的,有的是反映时期累积的;有的是预示经济社会总体走势的先行指标,有的是反映经济社会总体实时变化的同步指标,有的是落后于经济社会总体变化的滞后指标;有的指标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大,有的只会导致或预示局部性的变化。作为一个统计分析者一定要明白分析所采用的指标,其理论根据、准确含义是什么,揭示什么现象,统计对象、范围、方法是什么,调查设计的精度如何,对经济社会运行的描述力、预判力有多强,与分析中其他指标的关系如何。不仅要加深对各个单个统计指标的理解,加深对统计数据生产质量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以经济理论、社会理论和统计理论为基础,加深对各个统计指标之间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经济发展是一个整体,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各项数据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要认真研究统计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特点,如果逻辑关系不匹配,要么是统计数据有问题,要么是经济发展出现了某些异常因素。通过挖掘统计资料背后隐藏的重要问题,努力提升透过经济社会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力。
三要认真选择好分析主题。经济社会异常复杂,影响因素十分繁多,各种矛盾纵横交错,需要统计分析的问题很多。各级统计机构的分析资源有限,只有依据自身优势选好分析的主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统计部门的最大优势是掌握着大量及时的宏观统计数据,因此统计分析的首要任务是分析宏观经济社会形势,也就是我们说的月度、季度、年中、年度分析,通过分析准确揭示宏观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主导方面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科学预判运行趋势并提出促进良性运行的对策建议。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统计分析,运用宏观统计数据准确、全面、及时揭示中心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揭示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政策建议。认真做好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