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肥的投入,以培肥土壤,提高地力。增施有机肥的方式多种多样,除积攒农家肥外,还可以通过秸秆还田,污泥及城市垃圾农用等方式增加有机肥投入,但施用时要注意将有机肥充分发酵、腐熟。一般要求高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还田麦秸、麦糠等200公斤,或鲜玉米秸800公斤左右;中低产田亩施有机肥2500-3000公斤,还田麦秸(糠)100-200公斤,或鲜玉米秸500-800公斤。
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减少农民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的发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要结合配方施肥项目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重点调整好氮磷钾配比,以提高肥效。一般高产田要“控氮、稳磷、增钾”;中产田要“稳氮、增磷”;低产田要“增氮、增磷”。化肥的亩施用量大致为:高产田一般全生育期亩施纯氮12-16公斤,磷(p2o5)6-8公斤,钾(k2o)5-7.5公斤,硫酸锌1公斤;中产田一般亩施氮12-14公斤,磷(p2o5)8公斤,钾(k2o)5公斤;低产田一般亩施氮10-15公斤,磷(p2o5)8-10公斤。上述总施肥量中,在一般肥力的麦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的50%、全部的磷肥、钾肥、锌肥均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施50%氮肥。在土壤肥力高的麦田,有机肥的全部、氮肥的1/3、全部的磷肥、钾肥、锌肥均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时再施留下的2/3氮肥。要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坚决杜绝地表撒施。
四、抓好关键环节,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是小麦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为保证小麦出苗后苗全、苗匀、苗壮,给群体合理发展和最后丰产打好基础,应努力抓好以下几项。
(一)农机农艺结合,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机械化生产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机作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秋种周期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作用。采取大犁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加深活土层,增强纳雨蓄墒能力,有利于小麦根系发育和提高产量。因此,各县区要充分发挥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作用,努力提高深耕质量,扩大机耕面积,同时机耕和机耙结合,切实做到边耕翻边耙耢,耙透、耙实、耙平、耙细、消灭明暗坷拉,切忌深耕浅耙,达到“深、细、平、实”的整地标准,使耕层上松下实,为小麦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
(二)搞好种子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或药剂拌种,是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危害,夺取苗全、苗匀、苗壮的有效措施。防治小麦根病,可选用2%立克莠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或2.5%适乐时按种子量的0.1%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病、虫混发地块可选用以上药剂(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拌种。由于拌种对小麦出苗有影响,播种量应适当加大10%-15%。种子包衣,除了可以防治病虫外,还兼有种肥作用,各地要加大推广力度,尤其是承担良种补贴项目的县市,更要搞好种子包衣工作。
(三)适期播种。小麦播种是否适时,对培育冬前壮苗与获得高产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最佳播期为。随着近几年小麦抗性上的变化,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可较以前推迟3—5天,以减少小麦冬前虚耗养分,利于壮苗越冬,又使玉米适当晚收,提高了产量。
(四)适量播种。小麦的适宜播种量因品种、播期、地力水平等条件而定。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应适当减少播量;分蘖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种,应适当增加播量。早播麦田,应适当减少播量;晚播麦田,应适当增加播量。在适期播种情况下,各类麦田的适宜基本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