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市小麦收获面积312.45万亩,平均单产400.95公斤,总产125.29万吨。与上年相比,面积增加2.28万亩,增幅0.74%;单产增加17.85公斤,增幅4.66%;总产增加0.65万吨,增幅5.47%。其中,技术进步在小麦增产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秋种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节本增效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稳定小麦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增加总产。在技术措施上,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
一、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技术,稳定小麦种植面积
多年实践证实,推广小麦与其他高效经济作物间作套种,可以实现小麦与其他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双扩大,产量双增长,种植效益大大提高。因此,推广间作套种技术,是增产增收的有效手段。在我市应重点推广以下几种模式:
(一)麦-棉套种技术。当前我市适宜推广“3--2”式、“4--2”式和“6--2”式三种套种模式。“3--2”式,带宽1.5m,种3行小麦,占地40cm,留1.1m套种行,翌年种2行棉花,棉花小行50cm,麦棉间距30cm;“4---2”式,带宽1.6m,种4行小麦占地50cm,翌年种2行棉花,棉花小行50cm,棉花间距30cm。这两种方式麦棉占地比较合理,麦棉产量高,经济效益好。“6---2”式,带宽2m,种6行小麦,占地90cm,翌年套2行棉花,棉花小行50cm,麦棉间距30cm,这种方式有利于机械收获但必须选择水肥条件好的地块。
(2)小麦、大蒜、玉米、大豆(或绿豆)间作套种技术:秋种前制成宽1m的大畦和0.7m的小畦。下旬于小畦内播种4行大蒜,株行距0.12×0.12m。月日前后于大畦内播种6行小麦,行距0.2m。月上旬在大蒜两侧各套种1行增产潜力大的紧凑型玉米,每亩3500株。小麦收获后形成1.2m和0.5m宽的大小行,于大行内播种2行大豆或绿豆。
二、实行区域化种植,搞好品种布局,稳定发展优质专用小麦
实行区域化种植,可以有效解决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提高品种纯度和质量,增加小麦产量。因此,今年秋种,各地应紧密结合良种补贴项目,在选好优良品种的前提下,实行区域化种植。发展优质专用小麦要走“以销定产,区域化种植,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在认真搞好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引导用粮单位与农民签定收购合同,发展订单农业。为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实行统一供种,做到区域化集中连片种植一个品种,以提高良种纯度,保证品质的稳定性。
品种选用要做到因地制宜,要根据不同的生态区域、地力水平、播种时期、水浇条件等因素,优化品种布局,实行区域化种植。今年推荐品种布局为:强筋小麦建议种植济麦20号、烟农19号、济南17号等;中筋小麦高肥水地块以泰山23号、临麦2号、潍麦8号、鲁麦23号、黑马1号等为主;中肥水地块以济麦19号、山农664、济麦21号、淄麦12、滨麦3号、鲁麦21号等为主;旱地建议种植鲁麦21号、烟农18号、烟农21号等。盐碱地建议种植德抗961、山融3号、德抗6756。黑马2号是我市新育成的一个适于中高产肥水地力的新品种,该品种并具备较强的耐旱性,已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请抓好引进推广。
三、增加有机肥用量,合理配方施肥
肥料是改善小麦品质,提高小麦产量的物质基础。但近几年受粮价较低的影响,农民对麦田投入减少,尤其是有机肥投入严重偏少,土壤肥力后劲不足。因此,为保持小麦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广辟肥源,增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