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五大*和*市中心城区”的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人才总量翻一番,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机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人才成长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到2*0年,建成具有浙西特色的人才集聚高地。
(二)具体目标
1.人才增长目标。到2*0年,除省市属企事业单位外,我区人才总量达到36600人,人才年均增长目标高于全区gdp年均增长(13%)。
2.三次产业人才分布预测。根据我区产业结构调整总体目标,积极调整和优化一、二、三产业人才结构,充分利用和发掘*作为中心城区和“四省通衢”独特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旅游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我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3%的目标,由于我区“十一五”期间将处于农业现代化及工业化加速的关健时期,人才应该首先向第一、二产业集聚,所占比例应逐步提高,与一般发达地区水平持平。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人才所占比重应该有所下降,在完成农业现代化及工业化之后,逐步提高第三产业人才所占比例。
3.特色产业人才增长目标。按照打造“五大*”、“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重点抓好机械电子、医药化工、服装纺织、竹木家具、农产品加工五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快培育电子信息业、生态旅游业、生物医药业等新兴产业,壮大“410”产业。到2*0年,我区五个主导产业人才总量达到2100人,年均增长15%。
4.人才素质提高目标。到2*0年,党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学历普遍达到大专以上,其中本科学历占60%以上;企业人才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比率达到50%以上,人才效能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实施区拔尖人才工程和市“115人才工程”,选拔50名区级拔尖人才和100名市“115人才工程”人选,培养一批素质较高、居全市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
(三)“十一五”人才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倡导人人都能成才。逐步建立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机制,为建设五大*,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与智力支持。
(四)“十一五”人才规划指导方针
1.坚持人才建设为实施“工业立区、商贸兴区、生态建区”三大战略,为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区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服务方针。要把人才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协调发展。不断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依靠科技进步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人才吸纳集聚能力,以人才聚集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方针。人才吸纳和集聚能力来源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只有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吸引各类人才,同时人才作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才总量的增长、结构的调整也会相应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实践证明,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带动了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实现了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同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