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十五”期间,创建了区工业110、网上技术市场等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并充分利用市“科工会”等科技合作平台,为全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技术合作提供了常年服务。2002—20*年,我区企业与高校院所共签订技术合同58个,合同成交额4168万元,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通过环境营造和政策培育,我区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期末已有9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3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1家; 企业发挥了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2004年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1%,居全省第4位,从而使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3%,居全省第44位,为全市之首;依托高校院所建立了省级高新企业研发中心1家、省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开发了6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和一批省级及以上新产品,2004年全区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2.72%,居全省第21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46%,为全市平均值的一倍,居全省第29位,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区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十五”期间,我区农技110加强了村级终端建设,覆盖面达到100%;推广了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良种普及率达95%,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95%;建立了效益农业示范基地14家;认定了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0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16家。商贸、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领域都广泛应用信息等高新技术,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十五”期间我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这些都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辩证分析我区的科技进步状况,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我区的科技综合实力弱、科技进步水平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多,产业层次不高;农业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能力也不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还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区本级财政安排科技经费的比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都很低;总体上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从而导致区域竞争能力还不强。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科技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科学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貌,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第一竞争力。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迅速制订了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战略措施。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制订了“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及相关科技政策。
“十一五”期间是*区全面实施“工业立区、商贸兴区、生态建区”战略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我区必须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加强自主技术创新,通过技术的跨越,促进经济社会的后发跨越式发展,实现建设“五大*”的奋斗目标。
二、 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执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深入实施“工业立区、商贸兴区、生态建区”战略,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技术创新环境,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发挥创新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