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单位):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首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国家属性,并明确提出了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责任。因此,努力缩小并逐步消除我区义务教育的城乡、校际差距,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让全区人民共享教育发展的成果,成为事关全区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更是推进和谐*建设的必然要求。各部门应当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办好每一所学校才是最大政绩”的教育政绩观,把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重点要在建立和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上有新突破;要在缩小城乡差距,着力推进区域范围内义务教育均衡上有新突破;要在缩小校际差距,着力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有新突破;要在促进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协调发展上有新突破。
二、实行政府统筹,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力度
(一)加强经费保障。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推进,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国家性日益突出。要继续坚持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提高”原则,为教育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的同时,强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对农村学校实行经费扶持政策,所需经费列入区财政年度预算。根据“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并结合我区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做法,从20*年起,对实行“一校两区”管理模式的学校给予每年10万元的专项经费补贴。同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从20*年起,在当年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基础上,农村中小学每生再增加50元。
(二)创新管理机制。在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要求的同时,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实际,力求在管理机制层面有所更新,并以此为今后*区义务教育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奠定工作基础。一是减少教育行政管理层级。突破“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历史影响,变“教育局管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管完小”的三级管理为“教育局管中心小学、完小委托给市区小学管理”的两级管理,力争通过二至三年的努力,在城区小学全面推行“一校两区”或“一校n区”的教育管理模式,将不做布局调整的农村完小全部纳入城区小学管理。二是建立完善全区统筹的优质教育资源管理机制。立足宏观、以区为主,主要从“优秀教育教学人才”、“优秀教育管理人才”两个方面入手,以“城乡初中管理共同体”和“名师农村工作室”为实践平台,积极探索全区优质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机制,放大人才效应。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科学认识“教育信息化”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加大投入,力争在“十一五”末有80%的班级实现“多媒体进教室”;要加大资源开发整合的力度,丰富学科网站,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校际共享提供保障;大力推动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要在“以信息化推进城乡教育管理民主”和“以信息化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两个方面再实践、再创新,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构建“富有现代化色彩的*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来落实。
三、深化人事改革,从核心要素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