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家庭免除相关费用)文化保障工程,进一步实施农家乐文化大篷车、民工文化俱乐部、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民生工程,努力解决农村群众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
36、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创新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增强文化繁荣发展的活力。加大公益性文化建设投入,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完善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文化要素,努力改善农村等基层地区公共文化落后条件,切实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做好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
37、加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大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坚持“两面向”和“三贴近”原则,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鼓励创作和提供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强化地方特色,加强题材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各方力量,增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合力。重视创作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培训进修、专题研讨、组织采风、基地创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提高文艺人才的思想和艺术素养。
38、加快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优化布局,通过合建、改建、新建等途径,大力建设市、县、乡、村各级面向基层群众、面向人民大众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统筹图书馆、群艺馆等设施资源,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重点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东海明珠、金走廊、乡镇综合文化站、特色文化村、文化艺术之家、省级文化示范村和省级旅游特色村创建,大力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市大多数行政村有一定规模的文化活动场所”的目标。
39、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广场文化活动等为抓手,创新拓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组织开展村落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楼道文化等丰富多彩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元宵节庆、孔子文化节大型文艺晚会、彩色周末文化广场、农家乐文化大篷车下乡巡演、民工才艺大舞台等为龙头,带动城乡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加强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保护与传播,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着力扶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做好做精农村传统节庆文化、民间艺术节、社团文化、文体竞赛竞技等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八、推进生态市建设,优化城乡居民生活环境
40、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生态市建设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生态市“六个一批”创建工作。到2010年,市区建成省级环保模范城市,2-3个县达到省级生态县标准,力争再通过五年努力,全市基本达到生态市的要求。
41、有效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确保国家卫生城市等“五城联创”目标如期实现。拓展居民绿色休闲空间,创善城乡空气环境,加快启动浙赣铁路移位地段改造建设,实施府东街南段、中立交及南湖广场改造工程,实施南街拓宽改造工程、双港开发区污水接入工程、西区城市供水主干管三期工程,积极推进旧小区的综合整治,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着力发展大公交,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