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1、强化措施,全面推进“三级联创”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2006—2010年规划》,按照“规范、巩固、提高”的目标要求,大力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水平。强化组织部门牵头抓总、领导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强与县直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围绕“五个好”目标要求,扎实抓好“五个好”乡村党组织、“先锋村”、“先进村”创建活动,命名表彰一批“五个好”村党组织。2009年,在抓好已达到创建要求的乡村党组织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努力达到创建2个“五个好”乡镇党委、2个党建工作“先锋村”、15个党建工作“先进村”、35个以上“五个好”村党组织的目标。
2、抓住重点,全面夯实基层基础。落实好《**县村干部报酬“三位一体”保障和激励办法(试行)》,逐步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全面推行村干部坐班办公制度,提高村干部为民服务水平。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培养工程”,做好从致富能人中培养选拔治村能人的工作,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培养,争取每个村后备干部达到3-4人,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认真做好第三批选派干部最后一年的各项工作,着手抓好第四批选派干部的调查摸底等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宣传,继续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促使他们安心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结合村卫生医疗室、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加强管理和使用,整合并村后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资源,把活动场所建设成为满足群众多样化需要的服务中心、民主管理议事中心和提升党员干部素质的培训中心。抓好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按照“十六字”方针,加强对发展党员的宏观指导,全面执行发展党员“五项制度”。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消灭二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空白村。建立健全党员基本信息库,加强城乡党员的沟通与交流,着力完善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3、突出特色,深化和拓展创新项目。继续深化城乡基层党组织“互联共建”活动、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壮骨”工程、县直机关党组织“四卡一册”管理制度、“共产党员户”挂牌和“承诺评星”活动,完善创新项目载体和机制,确保项目成效。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在10个新农村示范村逐步推广“支部+协会(专业经济组织)”工作模式,条件成熟的村成立党总支,在协会、经济组织、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适应的基层组织框架。创新基层党组织领导和服务农业产业化的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有序推进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全面推行党员议事会制度。执行党员“政治生日”制度,使党员牢记入党宗旨。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关心和爱护困难党员。
4、强本固基,强化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管理。通过岗位培训、学历培训、外送培训等途径,使党员接受“点”的学习培训;通过党员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方式,使党员接受“面”的党课教育,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农村党员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深化“五大载体”建设,探索分类管理模式。继续推行党员承诺评星制,实施党员先进性考核。对在职党员实行目标管理,根据其所担任的工作职责,以岗定责;对无职党员实行定岗管理,通过设岗定责活动,使无职党员做到“无职有位、有位有为”;对致富党员实行分层管理,引导富裕党员在带领致富、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上有新成果;对老龄党员实行指导性管理,使他们积极参与“文明创建